
Q1中國光伏經歷了怎樣的十年?
2016年,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了中國與美國的創新實力對比報告,通過分析中國和美國在生物技術、醫藥開發、互聯網軟件與服務、電氣設備等33個行業的創新表現后得出:過去幾年,中國光伏產業的競爭優勢已全面超越歐、美、日、韓等世界各國,遙遙領先全球并一騎絕塵。
中國光伏產業發展歷盡曲折。
2007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發電設備生產國,雖產能巨大,但苦于“兩頭在外”而掣肘于人,為行業發展埋下了巨大隱患。
2011年末,受歐債危機爆發影響,全球貿易保護主義興起和遭受歐美“雙反”調查,全球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容量增速放緩,我國光伏制造業陷入階段性產能過剩,產品價格大幅下滑,全行業陷入虧損。
直到2013年,受益于國家相繼出臺的產業扶持政策,我國光伏產業才逐步回暖。

“但時間和事實證明,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遠超預期。到2017年底,累計裝機已超過130GW,并在光伏產業鏈的主要環節取得了突破性增長,在全球市場的占比超過70%,牢牢占據世界領先地位。
從世界范圍來看:
美國經濟總量最大、能源消費量最多的加州,2017年已提前3年實現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超過33%的目標,并且通過立法確定該州到2030年實現全部一次能源50%以上來自可再生能源、2040年實現100%的目標。加州州長杰瑞·布朗多次在公開場合高度盛贊中國的光伏產業,他指出正是得益于中國企業,加州及全球清潔能源發展速度得以大幅加快,中國光伏為全人類做出了杰出貢獻。
德國2017年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到33.1%;
法國計劃到2050年,全國電力將全部來自可再生能源。
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于2017年6月實現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首次超過50%。而早在2015年12月,英國就關閉了最后一家煤礦,并宣布將關閉國內所有的燃煤電廠,意味著過去三百年作為英國工業命脈的煤炭產業徹底告別歷史舞臺。作為世界上第一個開創煤電使用的國家,或將成為第一個告別煤炭的國家。

一直以來,社會上對于國內光伏發展快了還是慢了爭議不斷。回顧2012年,在全球光伏市場經歷“世紀寒潮”之時,國內絕大多數光伏企業陷入低迷,尚德、LDK等一大批國內優秀企業遭受毀滅性打擊。即便如此,當年光伏市場的總體增長仍超過20%。事實上,2000年至2016年間,全球累計裝機從1.25GW增至304.3GW,年復合增長率高達40.98%。
業內專家指出,光伏是全球能源革命發展的必然方向,但許多人對其高速發展一直處于“近視”或“弱視”狀態,這就好比家長只要求孩子考60分,但孩子爭氣了努力了考100分甚至120分回來,反而被指責其“進步太大太快”,要給予批評和控制,這樣的邏輯顯然站不住腳。
5月19日,在全國生態環保大會上堅定而明確地強調,要全面實施綠色發展,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和清潔能源產業。在此背景下,對連續五年全球新增裝機第一的光伏產業,卻突然將發展規模從2017年的53GW斷崖式削減到2018年的30GW,削減幅度高達40%以上,并可能造成50%以上的行業優質產能閑置,全球光伏產業亦將因此出現20%以上的負增長。
2017年,中國市場汽車產銷量近3000萬輛,試想一下,如果由于道路擁擠、尾氣污染等原因,人為地突然將這個數字今年調控到1500萬輛,市場將會怎樣?行業反應將會怎樣?因此目前的光伏新政,無疑是對整個光伏行業的重大打擊,將使光伏產業從金融、訂單、現金流、價格、創新等方面陷入全面被動,產業發展迅速陷入停滯,致使我國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全球領先優勢毀于一旦!
據業內普遍共識,2020年左右我國光伏即可實現平價上網。
因此,在2018-2020年光伏平價上網“最后一公里”的關鍵歷史階段,國內市場保持50GW左右的裝機量,疊加一帶一路、國際市場的開發支撐,從而讓市場保持適度規模的增長,這對新興行業的健康發展十分重要!

相較于許多歐美國家紛紛將可再生能源作為能源消費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發電占比不斷提升,我國仍存在較大差距。據統計,2017年全國全口徑發電設備容量1777.03GW,同比增長7.6%。其中,水電341.19 GW,火電 1106.04 GW,核電 35.82 GW,風電 163.67 GW,太陽能裝機容量130.25GW。也就是說,2017年我國累計光伏發電裝機只相當于火電裝機的不到1/8,在全國整個能源結構中占比只有7.3%,遠低于火電。

2017年我國新增裝機133.72GW,其中火電45.78GW、水電12.87GW、風電19.52GW、光伏發電53.38GW,火電裝機依然占據了新增裝機的34.2%。與此同時,2017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為13.8%,并未完成14.4%的計劃目標;此外,2017年我國化石能源的消費不降反增,煤炭消費量增長0.4%,原油消費量增長5.2%。在國家大力倡導調整能源結構,減少化石能源消費,增加清潔能源使用的大背景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力度和速度事實上并未達標。
發電量之比
2016年我國火電發電量累計46627億千瓦時,占全國發電量71.88%;2017年光伏以7.3%的總裝機比例,全年發電1180億千瓦時,占全國總發電量的2%都不到。根據國家統計局日前數據,2018年1-4月份全國絕對發電量2087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7%。其中,火力發電15951億千瓦時,水力發電2633億千瓦時,核能發電827億千瓦時,風力發電1197億千瓦時,而太陽能發電量僅268億千瓦時。按此數據,光伏發電在全國總發電量中占比正進一步降低至1.28%。而同樣是今年1-4 月,煤炭消費繼續增長,商品煤消費量12.9 億噸,同比增長3.3%!
目前,全球一半以上煤炭在我國燃燒,全球煤電新增容量的一半以上在中國,而光伏年發電小時數遠低于煤電,清潔能源發電占比不升反降,化石能源的燃燒不降反升,霧霾問題的解決和退出速度依然不夠快。事實上,只要每年差不多50億噸煤炭、近10億噸石油等化石能源持續在中國主要城區及周邊燃燒,就算實行全球最嚴的環保排放標準,無論關停多少工廠,還是限行多少車輛,都只能是治標治表,我國仍將長期處于霧霾籠罩之中。因此,真要達到能源轉型升級、實現能源革命的目標,我們還差得很遠。在當前光伏裝機匹配比例明顯不足的背景下,即便中國新增光伏裝機占全球的50%以上,甚至進一步增加,也屬正常并完全合理。
針對光伏補貼成為國家不可承受之重的爭議,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首任主任、中國能源研究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李俊峰明確指出,從不清潔的能源向清潔能源過渡,毫無疑問是人類歷史和時代文明的巨大進步,用那點補貼來衡量是沒有意義的。
有能源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在航天方面的巨大投入,是為了未來領空不受制于人;我們對高鐵的巨大投入,如今每個人都是高鐵的受益者;那么對于光伏而言,既然能源轉型已是不可改變的時代趨勢,那這筆錢就該花而且花得值!
因此,有識之士廣泛呼吁全社會反思:給予光伏行業的這點補貼,與中國的能源安全和國家未來受制于人,究竟哪個才是不可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