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日本侵略歷史之后,我們現在應該怎么做?

在華裔作家張純如南京大屠殺的書中,有這么一段描述,
“1937年12月13日,30個日本兵來到位于南京東南部新路口5號中國人家里。
他們殺死了前來開門的房東,接著殺死了跪下來求他們不要殺死其他人的姓夏的房客。當房東太太質問他們為什么殺死她的丈夫時,他們也把她打死了。
夏太太抱著她1歲的嬰兒藏在客廳里的一張桌子下面,日本人把她拖出來。他們剝光她的衣服并強奸了她,然后把刺刀刺入她的胸膛。這些士兵們還把一個香水瓶插進她的陰道,并用刺刀殺死了那個嬰兒。當他們走到另一個房間時,他們發現了夏太太的父母和兩個十幾歲的女兒。那老奶奶為了保護兩個孫女免遭強奸,被日本兵用左輪手槍打死了;那老爺爺緊緊抱住妻子的尸體,也立刻遭到槍殺。
接著士兵們剝光這兩個女孩的衣服并輪奸了她們:16歲的女孩被兩三個人輪奸,14歲的女孩被3個人輪奸。之后日本人不但刺死了那個大女孩,而且把一根竹竿插進她的陰道。那小的一個只是被刺死,這才沒遭到她姐姐和她母親遭到的暴行,”
現在的日本,對戰爭和對中國人民帶來的痛苦,總體是缺乏反省的。第一個是各種政要和議員年年參拜供奉著戰犯的靖國神社,從來沒有停止,這背后如果沒有民意的支持絕難想象,日本的議員們,也是需要選票的。
第二個是日本拍攝過的票房最高的二戰電影,無一不是表現日本士兵勇敢作戰,沒有出現一個日本作為侵略者荼毒和平國家的鏡頭,日本士兵也從來沒有殘害外國平民。不了解歷史的人看這兩部片子,還以為是日本被入侵了,日本才是受害者。
縱觀歷史,一個強大的日本幾乎一定會給包括日本人民在內的全亞洲帶來災難,維持亞洲穩定,必須是強大的中國和弱小的日本,這是血淋淋的歷史得來的教訓。一個以強大中國為核心的格局對中國人民,朝鮮半島人民,對日本人民自己都有好處。
東亞大陸這片遼闊的土地,對貧瘠的日本具有致命的吸引力。日本過去一千多年,對沖出小島走向大陸的渴望從來沒有停息過:
1、公元7世紀,唐朝和日本白江口之戰,擊退四萬多日軍;
2、16世紀末日本第一次全面進攻東亞大陸,十余萬日本士兵踏上朝鮮半島,明朝、朝鮮、日本三方至少數十萬士兵和平民死于朝鮮半島戰火。
3、19世紀末再次強大的日本,又一次進攻朝鮮和中國,在遼寧旅順大肆屠殺搞種族滅絕,只留下36人搬運尸體。1907年,日本為了紀念日俄戰爭戰死的日本兵,驅使中國勞工萬余人在旅順口修了白玉山塔,居高臨下可以俯瞰旅順口,炫耀其武功,至今此塔仍在。
4、20世紀三十年代開始的中日全面戰爭,更是造成了中國數千萬人死傷。
總有人說,日本軍國主義和日本平民有什么關系,歷史的現實是,一個強大的日本,必定是整個亞洲的威脅。歷史上日本每一次強大都給亞洲帶來了痛苦,日本平民把日本建設的越強,亞洲也就越不穩定,中日韓朝人民遭受痛苦的可能性就越大。
產業競爭是當代的戰場,用產業競爭徹底削弱日本
今天的21世紀已經是文明的時代,我們再仇恨日本,也不可能向日本丟核彈,或者沖進東京屠殺三十萬人。新時代的競爭,已經轉移到了經濟戰場上,而經濟戰場上的產業競爭,和戰爭一樣,本質上是你死我活的。
中國人民總體是善良的,例如在我的微博上就有人留言,如:
“縱然日本軍國主義與普通日本老百姓有一定的關系,可那畢竟是上一代日本人的恩怨,沒必要說在經濟上報復日本!”
“日本侵略和日本老百姓有什么關系?”
“我更希望我們能真正和解,不再有戰爭,互利共贏,大家都過得好!”
我想說,我們心目中當然需要抱有善良的愿望,然而在內心的善良之外,還是要對世界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善良是需要牙齒的。
國家與國家的競爭,從來都是殘酷的,甚至是你死我活的。所謂互利共贏,只有在互補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具體來說就是一國占據高端,另一國占據中端或者低端,無非是一國占的利益多,另一國占的利益少,沒有平等一說。
就跟蘋果在中國生產一樣,看起來大家都是共贏,中國解決了大量勞動力就業,美國獲取了廉價制造降低了成本,實際上美國獲取的利益遠遠比中國多。
這是美國吃肉,中國喝湯的共贏模式。
這個世界上的高中端產業,基本都在歐美和日本手里,中國除非永遠在中低端,否則一定會是你死我活的競爭,而非共贏的關系。
八九十年代,就是日本人搞家用電器的研發,營銷,品牌,質量體系,中國人搞組裝,日本人做高端,中國人做低端,日本人賺大錢,中國人賺小錢,最后生產出來的家用電器再高價賣給中國人,完美的履行了日本人提出的雁陣模式。這是日本人眼中的中日共贏,中國人獲得了組裝廠的工作機會,而且還擁有了高質量的日本電器,生活水平得到提升,你看多好。
然而一旦中國人開始進軍中高端,西方和日本就是拼命的扼殺和阻止,這個時候就不會談什么共贏了,先進的高端產業,都是以完全打垮中國公司為目標。
而現在,隨著中國產業升級,已經進入了中日競爭時代,一旦開始正面競爭,就是你死我活的。產業競爭的失敗者要付出生活水平下降,薪資不漲甚至喪失工作的代價。
如果對八十年代有記憶的人都知道,那個時候的中國家庭,買一臺日本彩色電視機,價格高達兩三千元人民幣,要用掉一個普通家庭兩三年的積蓄,黑白電視機價格便宜許多,但是也價格不菲,僅僅為了看上電視,多少中國家庭省吃儉用,最后利潤讓日本人賺走了,供養其高水平的生活。八十年代買一個立式電扇,就能用去中國人一兩個月的工資。
當年日本人利用產業優勢,賺著中國人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錢,自己滿世界到處旅游財大氣粗的時候,日本企業的普通員工和家屬們,有對省吃儉用買日本電器的中國人產生絲毫的同情和憐憫嗎? 有于心不忍于是家用電器大降價造福中國家庭嗎?
我們今天善良的說,不要通過產業競爭報復日本的時候,日本人對通過技術和產業優勢從普通中國人身上賺取高額利潤,全力收割中國家庭的財富有過絲毫猶豫嗎?
沒有,恰恰相反,當中國企業崛起,拉動市場價格下跌的時候,國產廠家反而會遭到全力絞殺,這個世界就是那么殘酷。
當年的中國面對日本,就是產業競爭的失敗者,勝利者對失敗者是毫無憐憫同情可言的,我們作為失敗者就要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
僅僅在20年前,當中國人還不會制造鋰電池的時候,買一塊日本制造的手機鋰電池,能夠花掉幾百元人民幣。
產業競爭,是中國和日本的新戰場,而到了現在,中日產業競爭已經逐漸逆轉!
在光伏市場領域,近年來中國光伏組件廠家晶科、天合、阿特斯等相繼進入日本市場,像阿特斯到2017年已經累計在日本銷售了20多億美元的組件。在2011年,日本本土品牌還占據了日本90%的光伏市場,日本光伏組件主要生產商為京瓷、夏普、三菱等日本知名品牌。自2014年起,日本成為了中國光伏組件最大的出口市場,到今天,中國品牌已經占據了日本市場份額的40%以上。
在中國公司競爭下,日本本土太陽能公司紛紛破產,小廠幾乎全部倒閉:
1、2012年日本三菱住友被迫退出光伏市場,裁員1300人;
2、2016年2月,日本Panasonic(松下)位于大阪的太陽能面板主力工廠停產,作業員全部失業。同時松下日本國內外所有工廠目前產能利用率已降低至50-60%的水準;
3、2017年京瓷太陽能關閉三重縣工廠,當地日本工人全部喪失工作機會;
4、2017年昭和殼牌石油旗下的solar solarfrontier也對工廠進行合并,一批員工被裁,同時10%員工被迫提前退休以節省成本。
日本東京商工調研稱,日本2016上半年破產倒閉的太陽能公司數量為30間,下半年35間,是2000年以來最高紀錄。其中2016年12月破產公司數達10間,刷新單月紀錄。因銷售不振破產的占據五成以上。預計2017年破產的日本太陽能公司會創史上新高。事實上,2016年日本購買了最多的中國光伏產品,總金額超過25億美元。







由于喪失了主要客戶蘋果新一代手機的訂單,JDI前景黯淡。
同樣的還有福耀汽車玻璃公司,在全球份額不斷提升,收入增幅保持15%以上,其全球主要競爭對手日本旭硝子則收入和份額呈現下降,以2015年為例,旭硝子玻璃業務的運營利潤率僅有1.9%,利潤率處于虧損邊緣。旭硝子2016年前三季度來自玻璃業務的收入下降了1.5%, 其中第三季度更是下降了5%。旭硝子汽車玻璃業務的員工,大幅加薪是不可能了,而且未來很可能面臨裁員的命運,知道自己的公司在走向衰落,自己有可能喪失工作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
其他在LED芯片和封裝,消費電子產品,軌道交通等領域都在呈現這個趨勢。
LED芯片封裝產業,日本日亞化學是全球最大的公司,2016年營收為24.23億美元,大幅下滑9.8%,日本另外一家LED芯片封裝巨頭豐田合成營收更是大幅下滑44.3%。而相反,中國公司木林森營收猛增42.2%,達到了8.2億美元,而2017年中國木林森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我們可以預見,日亞化學的LED芯片封裝部門必然無法加薪,并且會裁減員工求生存。
日本夏普2016年出售給富士康以后,總體裁員高達20%,同時新顯示面板工廠轉移到中國廣州而不是在日本本土建設,進一步減少日本本土就業機會。而與此同時中國廣州則新產生了大批低端,中端和高端的工作機會。
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十強,松下、索尼、夏普等日本品牌已經完全消失,這背后是大批日本手機研發人員的命運被改變,他們或許已經多少年工資沒漲了,或者已經被裁掉了。
產業競爭是殘酷激烈的,不管是哪個領域,無一不是以徹底打垮日本相關企業為目標。合作共贏,主要是中國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因為更多是互補關系。中國現在搞一帶一路,是因為中國有資金,有技術,有產能,通過搞基礎設施建設,轉移低端產業來培育市場,便于擴大中國制造銷售,化解國內過剩產能,來實現我吃肉,你喝湯的共贏,絕不可能把中高端產業轉讓,高附加值的產業,一定是在自己手里。
而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尤其是主攻制造業的日本之間,隨著中國的產業升級,競爭將越來越會是主旋律。西方和日本為什么防中國防的最緊,背后還是有原因的。
不管是從歷史恩怨,民族心理,領土,還是經濟結構,中日都是赤裸裸的競爭關系。除了前面提到的光伏產業,LED芯片封裝,汽車玻璃,顯示面板,家用電器,智能手機以外,還有個典型的例子是,中國高鐵崛起以后,中國和日本在泰國高鐵,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高鐵,在印度高鐵項目上都展開了競爭。
歷史上,中日兩強的時間極其短暫,要么是中強日弱,要么是日強中弱。
無怪乎中國崛起,日本是最緊張的,又是搞TPP,又是拉攏印度。
每次在各種日本綜藝節目,各種社會新聞上,看到日本人對歷史的冷漠,對南京大屠殺的質疑態度,對二戰侵略中國的不反省的態度,在世界各地阻止慰安婦,南京大屠殺,日本侵華等歷史宣傳,反對《南京!南京》等電影在全球各地的放映,很多國人是憤怒的,但是又覺得無力反擊。
看過一個視頻,2005年,日本人邀請原子彈設計者奧本海默博士參觀廣島,并且派出大批記者,試圖想讓奧本海默“悔過”,還專門找到了兩個廣島原子彈幸存者和他見面,在這個見面中,兩個日本幸存者一再要求奧本海默博士道歉,意思是你看我們現在這個樣子,你難道不應該自責內疚嗎?一幅理所當然的我是受害者的樣子。
當奧本海默博士現場回應他們才應該道歉,因為他的很多朋友死在了珍珠港,日本是戰爭的發起者,理應受到懲罰,然而兩個日本幸存者卻絲毫不為所動,臉上看不出一點點作為戰爭加害者的愧疚。
而旁邊很多日本記者在拍攝,試圖拍下奧本海默博士道歉的鏡頭,結果他們失望了。這種群體性的行為,反應出日本人對自己是戰爭受害者的意識遠遠強于自己是加害者和發起者的認識。這也是他們面對中韓缺乏愧疚心理,內心深處總認為中韓是故意反日的原因。
反擊很簡單,就是通過產業競爭會讓日本喪失經濟發展動力,那些對歷史冷漠,對戰爭侵略缺乏反省,阻撓歷史真相的日本人,一定會從經濟停滯中受到懲罰。你反過來想,你如果是個日本人,自己的國家連續二十年經濟停滯,你從1995年的人均世界前三,到2016年人均跌落到世界20位以后,心理一定會感到失落。
而且在中國競爭下,以后的二十年日本很可能繼續面對同樣的發展停滯的態勢,作為日本人,尤其是具有民族主義心理的日本人,內心滋味一定不好受。
對于某個日本右翼分子而言,他可能白天在網上否認南京大屠殺,論證日本不可能屠殺三十萬人,稱這是中國的反日行為,然而回到現實卻是工資二十年沒有漲過了,而且以后二十年不僅很可能不會漲,還面臨可能被裁員徹底失去工作的恐懼,隔壁的中國富強程度倒是蒸蒸日上,他不會活的有希望。人活的有希望,其實非常重要。
努力工作,在產業競爭中徹底打垮日本的高端產業,把我們曾經的恥辱徹底的洗刷干凈,是對被日本屠殺的死難者最好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