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公司發布2018年半年報,業績符合預期

2018年上半年,公司雙主業格局穩健運行,公司主營業務收入124.6億元,同比增長12.24%,歸母凈利9.19億元,同比增長16.14%。其中光伏板塊收入52.94億元,同比增長24.8%;農牧板塊收入69.44億元,同比增長3%。光伏板塊毛利率27%,同比增加1.57%,農牧板塊毛利率14%,同比微降0.34%。

有序提升高品質多晶硅產能,進口和低端市場替代前景可觀

2018上半年公司實現多晶硅銷量0.87萬噸,同比增長6.73%,毛利率43.52%。公司單晶料占比達到近70%的比例,有效提高了產品的性價比。公司發行可轉債申請順利獲得審批,擬募集資金50億元將用于樂山、包頭兩個高純度多晶硅項目。樂山、包頭一期各2.5萬噸/年高純晶硅項目將于2018年內建成投產,屆時公司多晶硅產能將達到7萬噸/年,產品質量進一步提升的同時,生產成本將進一步降至4萬元/噸以下。2018年5月,公司接連獲得兩個下游龍頭中環股份、隆基股份合計不低于5400噸的大額銷售合同,將有效消納公司硅料擴產產能。

電池片產能持續擴張,成本優勢增加盈利空間

公司2018上半年電池產銷量約3GW,同比增長66%,毛利率16.68%。在5.4GW電池產能規模的基礎上,繼續保持滿產滿銷,產能利用率超過100%的快速增長勢頭。在電池片制造的非硅成本上,通威具備明顯優勢。單、多晶電池非硅加工成本已經進入0.2-0.3元/W的區間并呈持續下降趨勢。隨著成都太陽能三期3.2GW高效晶硅電池項目、合肥太陽能二期2.3GW高效晶硅電池項目于2018年下半年先后投產,這將進一步拉動太陽能電池加工成本持續下降,公司盈利能力和競爭優勢將進一步增強。

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技術進步

公司多晶硅產能已達2萬噸,在建產能5萬噸。多晶硅生產中,能源成本和原料成本占比最高,原料成本屬不可控因素,由市場供需決定。能源成本占總成本比例高達39%-46%,尤以電力成本為重,降低用電成本至關重要。通威的四氯化硅冷氫化技術有效節省了電力消耗,使得公司多晶硅生產的技術、成本和質量等各方面均已接近或代表了國際先進水平。

投資建議

預計2018-2020年營收分別為300.7億元、364.9億元和431.6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3.11億元、29.45億元和35.22億元,EPS分別為為0.6元、0.76元和0.91元,對應PE為9.78X、7.67X和6.42X,考慮到公司未來農牧業務的穩健運行以及在硅料和電池片領域的龍頭地位,給予目標價6.3元,對應2018年動態市盈率10.5X,首次覆蓋,給予“增持”評級。

風險提示

國內光伏政策不確定性風險,電池片競爭加劇,硅料毛利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