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這將是一篇對光伏行業終有裨益的文章,光伏行業十多年的產業化發展以來,年輕的光伏行業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產業周期,周期狂熱時無數公司涌入這個行業,周期低谷時又有無數公司遍體鱗傷的離開這個行業。我想,大家之所以在一輪又一輪周期中盲目狂熱起原因之一在于不正確的折舊政策導致的“虛幻利潤”。光伏設備快速更新迭代,很多光伏資產設備超過5年便很難再產生利潤,然光伏相關上市企業卻按照十年直線折舊法提記折舊。光伏制造業資產第一年的盈利能力和第十年的盈利能力有天壤之別,但在折舊政策方面卻是一視同仁,第一年折舊額是投資總額的10%,第十年也是投資總額的10%;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光伏制造業設備應當使用加速折舊法,這是經歷過產業周期的企業家心里都清楚的事實,我了解到很多企業內部核算成本時就是使用加速法。然而,在報送公開報表時由于競爭對手企業使用的是直線折舊法,如果自己使用加速折舊會減損當期利潤使得報表利潤不如競爭對手好看,或者有的企業有融資訴求,要給投資人勾勒出美麗的大餅獲得更高的估值;諸上等等原因,使得光伏行業內加速折舊這一更合理的會計政策一直難以推行。
為什么要使用加速折舊法?
我想,但凡了解光伏產業技術進步歷史的朋友都會認同加速折舊法的必要性;但凡回顧過一輪又一輪光伏產業血雨腥風周期洗禮的朋友多會認可使用加速折舊法的緊迫性。如果您面對加速折舊法不知何意、一臉茫然,那也沒關系,咱們先回顧一下產業上的技術進步的歷史。
硅料環節
可以說硅料產業環節是是一個并沒有發生根本性變革的產業環節,多少年來都是沿用改良西門子法,單純從技術角度,近些年最為顯著的變化就是“冷氫化”技術的應用,但即便如此,憑借著國內企業對工藝理解的提升、設備國產化、和低電價地區的布局而引發了多輪產業洗禮。
六九硅業是拖垮英利太陽能的重要敗筆,在行業狂熱頂峰期英利大手筆負債布局硅料業務,在2010年的可行性報告中,總產能區區1.2萬噸的六九硅業廠的總的資本支出高達126億元。彼時大家硅料生產成本多在30美金/kg的水準,而硅料售價卻高達100~150美金。
從2013年開始,光伏行業在中國需求的帶動下開始慢慢復蘇,國內有一定競爭力實力的硅料產能開始技改提升,還原爐也經歷了12對棒、24對棒、36對棒、40對棒,甚至48對棒的技術進步過程;雖然還原爐還原能力在大家沉淀技術的過程中得到了大大提升,但還原爐設備在國產化獲得突破的情況下價格大幅下滑,在還原爐技術參數不斷提升的同時,一臺還原爐的價格從最開始的200萬美金下滑道目前的300萬人民幣/臺。伴隨著2017年底一波硅料行情的熱絡,一些技術儲備足、品質優秀的企業又開啟了擴產步伐,憑借著品質更加優秀價格卻更加低廉的國產設備,這些新產能單位投資強度落在了10億/萬噸的水平。如果以英利太陽能的六九硅業做參照,短短8年時間,硅料產能投資強度滑落到只有當初1/10的水平。
切片環節
這些年的技術進步沒有能與金剛線切割在硅片環節的引入相提并論的,可以說,金剛線切割的全行業普及為光伏平價化向前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雖然是改造了,但對比起專業金剛線切割機,改造機成本要高5~10%,在市場供不應求時這個微小的差距可以忽略不計,而現在,全新的專業切割機都在以生產成本殺價格戰了,有5%的毛利率就樂呵呵了,改造機成本高5%以上,還有什么競爭力呢?!
光伏產業由多晶為主切換到單晶為主的產業變遷過程中,被淘汰掉的還不止切片機,還有多晶鑄錠爐:
總結:硅片環節近兩年發生了徹底的產業賽道切換,以前多晶路線上的砂漿切割機和多晶鑄錠爐面臨淘汰,而然整體的折舊進程卻勉強過半。直線折舊法不能適應快速變化的光伏行業,在硅片環節體現的尤其明顯。
電池片環節
技術進步并不總是線性的,有時快、有時慢,波浪起伏。近幾年在隆基股份推動的單晶硅片革命下,無形中也帶動著電池片的革命。Perc技術早已有之,1989年由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的MartinGreen研究組在AppliedPhysicsLetter首次正式報道了PERC電池結構,時至今日,其專利技術早已過期,卻在應用環節如火如荼。Perc真正規?;a業應用是非常晚的事情,直到2015年底產能數才勉強達到5GW,但隨后一發不可收拾,開啟了連續倍增的模式。
在2015年以前建成的光伏電池產線,多使用的是單軌絲網印刷設備,1小時的產能是2400片;而邁為推出雙軌絲網印刷設備在未增加占地、未增加人力消耗、未增加投資成本的情況下是的單臺設備產能提高到5000片/小時,并且具備優化到6000片/小時的潛力。
組件環節
組件環節一致是被認為最沒有技術含量的產業環節,是四個光伏產業環節投資最低、技術難度最低的產業環節,目前1GW組件產能的投資成本僅為7000萬元,和前面產業環節動輒幾億甚至十幾億根本沒法對比。那么組件環節是否就不需要加速折舊法了呢?我觀察產業后的結論恰恰相反,在當前產業格局下,組件環節最需要加速折舊法,未來3年左右組件封裝技術發生根本性變化的概率極大。
先回顧歷史,在2010年前后,光伏產業方興未艾時,一條年產能200MW的組件產線需要配備350名員工,而現在自動化程度最高的組件工廠僅需50人就可以是整條產線正常運轉。在上游硅片、電池片技術革命不斷涌現的同時,組件封裝環節的新技術應用也在加速,MBB多主柵技術、半片技術、MWT技術的應用都在加速老的組件設備的貶值進程。
上述技術雖然加速組件產能貶值,但上面的這些技術與既有組件技術路線兼容,老的組件產能通過升級改造,多一些額外的資本支出依然可以獲得同樣的效果,雖然加速老產能貶值但并不致命。但疊瓦技術則就不一樣了,由于疊瓦組件封裝技術和既有組件封裝技術兼容性很低,說句不客氣的話:如果疊瓦能成為主流的話,那么現有的組件環節的產能就都需要推倒重來,就和當下的多晶硅片產能一樣。
時間來到2018年9月,多晶硅片和多晶電池經過一輪又一輪慘烈的價格廝殺,組件的成本結構出現了歷史性的一刻:電池成本歷史上首次低于封裝環節的成本,一片多晶組件,多晶電池成本占比僅49%。行業發展到此刻,就意味著未來單純降低電池價格對組件成本降低的效用已經十分有限。如果再把后端的電站建設環節的成本考慮進來,電池片的成本占比更是只有21%,多晶電池價格計算降低到0,也不能十分有效的降低光伏電的成本,光伏未來廉價化的唯一出路在:提效。
當我們了解了組件封裝成本變遷的歷史后,就會發現“浪費更多電池片卻提升封裝效率”的疊瓦技術可能是未來光伏組件環節最優的解決方案。在一張60型面積大小相當的版型內,疊瓦組件要封裝66~68張電池片,比常規組件封裝模式多封裝13%的電池片,此時高效電池片變得越來越廉價而封裝成本占比越來越高,在這種情形下,浪費電池片而節省單瓦封裝成本的疊瓦組件技術正變得越來越有性價比。
如果我們回顧一下組件封裝的歷史就更容易理解疊瓦未來的必然性,在最早期,一張單晶硅片價高達100元,真的可以說是比黃金還要珍貴,自然也就舍不得半點浪費。在昂貴的硅片面前,封裝所用的材料的成本真是微不足道,于是當時封裝的解決方案是這樣的:
組件這個環節討論的內容有點多,讓我們重新回到主題,我論述組件封裝技術的演化以及未來,是想說明:組件這個往往最被大家輕視、資本支出最低的產業環節也是一個新技術不斷涌現、設備產能容易更新淘汰的環節,這個產業環節使用加速折舊法的必要性并不比其他任何一個產業環節低。甚至可以說組件環節更需要加速折舊法,短短幾年間,一條組件產線的產能從30MW~60MW~100MW到最新的250MW兆瓦演進;封裝從兩主柵、三主柵、五主柵、六主柵、甚至十二主柵演進;三角焊帶、圓形焊帶、半片封裝、MWT封裝、反光貼條、反光貼膜、菱形封裝等等一大批新技術正在或即將應用。而且當企業把一些列新技術都改造完了,升級好了,卻可能出現疊瓦成為主流的現象,由于疊瓦封裝技術和既有封裝技術路線兼容性很低,現有產能不能通過升級改造實現疊瓦。我的腳趾頭都明白現在的設備用壽命根本沒有十年,現在卻按照十年折舊,這是根本不合理的。
直線折舊法存在那些弊端?
在第一部分我用大量篇幅講述近些年光伏產業四大環節的技術進步歷史,大量的血淋淋的歷史告訴我們加速折舊法在光伏行業是更加貼近實際的,然而現實生活中幾十家光伏上市企業沒有一家使用加速折舊法,這又是為何?是大家傻嗎?
光伏行業同時有庫存周期、產能周期、技術變革下的經濟周期,還有補貼擾動下的需求周期,我作為一個產業新人已經見證過兩輪大的產業周期,而當前上市的光伏巨頭可以說都是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他們能不明白加速折舊法更適合光伏業嗎?很顯然不是這樣。光伏制造業屬于重資產行業,大家都有融資訴求,使用直線折舊法可以把項目可行性報告當期利潤做高更易獲得融資,或許這才是這一切現象背后更真實的原因。這么多年來大家對這個問題避而不談不是因為大家傻乎乎,恰恰相反,而是因為大家都太聰明了,皇帝新裝里的那個傻男孩太少了,越長大才越能發現講真話是多么的困難。
弊端一:直線折舊法創造“虛幻利潤”
光伏技術快速更新迭代,新產能會比老產能有巨大的領先優勢,光伏產品價格取決于邊際成本較高的廠商,新技術新產能享受老產能支撐下的高價格,而且由于光伏設備處于不斷更新進步過程中,單位產能的投資額度處于越來越小的趨勢當中,如果新產能也是使用直線折舊法,就會出現:新產能單位產出的折舊成本遠低于老產能的現象。
老產能未來得及完成折舊,新產能就會憑借著巨大的“成本優勢”而難以抑制投資沖動,之所以要在“成本優勢”上加引號是因為這個成本優勢一定程度上是虛幻的成本優勢,新產能之所以有優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產能“新”,舉例來說1GW電池產線投資成本5000萬,看到上面那么多血淋淋案例后我們都明白這條電池產線第一年的盈利能力和第十年的盈利能力是根本不能相提并論的。然而在會計政策上我們卻在第一年和第十年等同視之,第一年提計5000萬的折舊,第十年也是提計5000萬的折舊。現實發展和會計政策的不匹配造成了“虛幻成本優勢”,也就造就了虛幻利潤。讓我們用一個例子更生動的說明:
這是一個思想實驗,我們做如下假設,
假設投資1GW的電池產能,投資成本是5億,那么如果我們采用十年直線折舊法,那么每年提計的折舊為5000萬/年;另一種方式是采用4321加速這就發,第一年按照設備投資的40%提計折舊,第二年按照30%、第三年按照20%提,第四年10%,四年折完。
此外我們還需要假設一下未扣折舊毛利潤情況,電池新產能和老產能盈利能力是不一樣的,這是我前面文章回顧眾多案例得出的重要結論。此案例中我們就假設第一年未扣折舊毛利潤為2.5億、第二年為2億、第三年為1.5億、第四年1億、第五年為0.5億、第六年為0億,實際情況和這個假設可能也相差無幾,現實生活中我還未見過使用六年以上又未經過升級改造還能盈利的電池設備。
我們把上面的假設做成一個圖表。其中:毛利潤=未扣折舊毛利潤-折舊
相對比,加速折舊法下的毛利潤表現的就十分平穩,在初始階段未扣折舊毛利潤較高時,其折舊成本也較高,與之相對應,后期隨著產能老化落后盈利能力逐步下降時,每年的折舊額也漸漸變低,最終體現為毛利潤就是:每年毛利潤表現十分穩定,而到第六年的時候產能喪失盈利能力折舊也隨之完成,在財務報表上我們可以從容應對,淘汰設備亦或者改造設備我們都已經做好了準備。
弊端二:直線折舊法導致盲目投資
《明朝那些事兒》中有一段故事讓我印象深刻,又和今天的主題相關,分享給大家:
“徐壽輝整編部隊的手法實在厲害,他在每個士兵的背后寫下了一個佛字,并說這樣可以刀槍不入,這個謊話似乎容易被揭穿,因為士兵到了戰場上就會發現不是真的(不信扎你一槍試試),這個謊話還有下半部分,如果你不幸陣亡,那并不是這個字不靈,而是因為你的心不誠。也就是說沒有死就是因為我寫了字,死了怪自己,誰讓你心不誠!”
與印在士兵背后的那個“佛”字讓士兵不能正確認識戰場上的危險一樣,直線折舊法讓投資人不能正確評估光伏行業的潛在風險,進而出現盲目進入的現象。
下圖是一家新進入光伏切片領域的企業的切片代工報價:
一方面是現在處于光伏行業的調整期,另一方面則是投資人盲目投資,前面一部分我們講到過直線折舊法會導致新設備的首年利潤虛高, 也正是這虛高的利潤引誘著人們盲目投資。還是以我們第一部分1GW電池產能的投資為例,如果采用直線折舊法,首年的會計利潤會高達2億元,這已經相當于全部投資成本的40%,如此“高”的利潤誘惑下,必定會有大批人涌入進來。其實光伏行業的老兵們心里也都清楚,這樣高的利潤不可持續,但又有很多人抱有僥幸心理:只要當前價格穩定兩年,我就可以收回全部投資成本,這樣想法的誘惑下,沖動、盲目的投資行為就不可避免了。
一位光伏業內的朋友和我感嘆:現在不要利潤的競爭對手太多了,行業難做啊。其實我想,他們不是不想要利潤,是產能沉淀在設備里不可逆了。我們常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直線折舊法的迷惑下使得很多投資人明明沒穿鞋卻以為自己穿了鞋,于是光伏業就出現了很多不要利潤的光腳漢,這些光腳漢以為自己會有利潤,以為自己穿了鞋。
使用加速折舊法將帶來的益處
益處一:避免盲目投資,避免盲目殺價
益處二:減少新產能所得稅支出,增加現金流入
在直線折舊法下前1、2、3、4、5年的利潤為2億、1.5億、1億、0.5億、0億,按照20%的平均企業所得稅稅率計算,直線折舊法下每年所需繳納所得稅分別為0.4億、0.3億、0.2億、0.1億、0億,前五年共計繳納所得稅1億元。
在加速折舊法洗啊,前5年的每年利潤均為0.5億,按照20%的所得稅稅率,前五年每年只需要繳納所得稅0.1億,五年共計交納0.5億元。在新產能投放初期,采用加速折舊法的企業所支付的所得稅明顯小于直線折舊法??梢哉f:加速折舊法是一種損了面子,但益了里子,是一種能明顯改善現金流的會計政策。
雖然放在產能的整個壽命周期來看,他們所要交納的說的誰是一致的,但加速折舊法減少了初期交納的所得稅,按照NPV計算,加速折舊法凈現值高,改善光伏企業現金流狀況。
? ? ? ?益處三:加速折舊法將穩定行業格局
其實光伏業內的朋友們也不是不清楚直線折舊法存在的問題,但是在行業內普遍采用直線折舊法而自己偏偏采用加速折舊法時,就會折損新產能初期的利潤(使得自己的盈利看起來如不競爭對手),光伏行業屬于重資產的行業,企業經常需要融資才能做大做強,而融資的時候投資人很是看重企業的當期利潤,加速折舊法雖然合理但并不符合企業的融資訴求。
但我們也可以站在另一個角度思考問題,光伏行業總是處于快速的技術變革中,新進入者沒有老產能的歷史包袱,所以用直線折舊法測算新設備、新產能的盈利能力時總能做出靚麗的報表,進而也更容易獲得新的投資人的青睞獲得大筆資金,這就是為什么光伏行業總有很多新進入者,總有新的投資人奮不顧身的往里沖的原因。2016年國內開始的perc電池產能熱潮就有多家新進入者崛起,愛旭、平煤隆基、潤陽悅達都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但如果采用加速折舊法,這些新進入者就沒這么容易了,一方面老產能可能已經提早完成了折舊在投入新產能的時候沒有歷史包袱;另一方面新產能的新進入者進入行業時由于要采用加速折舊法,新產能投產初期的利潤讓投資人眼前一亮的概率大大降低,進而降低了獲得新融資的可能性。避免了盲目投資,減少了新進入者,自然也就穩定了現有格局。
? ? ? ?現在是推廣加速折舊法的最佳時期
我認為現在既有的光伏龍頭企業推動使用加速折舊法的黃金時期,此時正處于光伏行業自2011年以來的又一輪周期探底過程中,行業多數企業將會陷入虧損的境地,二級市場投資人是看市盈率進行投資的,那么虧損1億的企業和虧損10億的企業性質都是一樣的:“市盈率都沒法兒算”。既然這一時期企業都處于虧損時期,難以獲得新的融資,直線折舊法的優點在這一時期也發揮不出來,那就不妨借此黃金窗口期推廣加速折舊法,使得這一更加合理的會計政策在行業內推廣開來,進而利于大家正確核算產能投資的風險收益、理性評估新進入行業的風險、改善企業現金流狀況、穩定現有行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