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催化、技術迭代、政府扶持的背景下,我國光伏行業快速成長,其中一個重要趨勢是持續的產能擴張。據了解,2017年擴產的項目有26個,2018年擴產勢頭不減。受“531”光伏新政影響,在規模收緊的背景下,企業頻擴產能的同時,行業中“產能過剩”的警報不絕于耳,產能的持續擴張將激增新一輪過剩風險。
2018年下半年,光伏領跑者項目、光伏扶貧項目、無需國補項目將成為光伏行業主力軍。當前,一直被稱為“狼來了”的“產能過剩”是“真來了”嗎?我國光伏行業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產能規模有多大?
經統計發現,我國光伏產品主要產能分布如下:
總產能如下:




在“5·31新政”發布之前,多家光伏上市企業發布了產能擴張計劃。企業頻擴產能的原因主要歸納為以下幾點:
1、瘋狂市場催化。此前,瘋漲的光伏行情加速了光伏企業的擴產欲望。我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連續5年全球第一,累計裝機規模連續3年位居全球第一,“十二五”期間年均裝機增長率超過50%,進入“十三五”時期,光伏發電建設速度進一步加快,年平均裝機增長率75%,2016年新增并網裝機容量3424萬千瓦,2017年新增并網裝機容量5306萬千瓦。截至2017年底,全國光伏發電累計并網裝機容量達到1.3億千瓦。截至2018年4月底,裝機已超過1.4億千瓦。
國家能源局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53.06GW,其中,光伏電站33.62GW,同比增長11%;分布式光伏19.44GW,同比增長3.7倍。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達到130.25GW,其中光伏電站100.59GW,分布式光伏29.66GW。裝機量大增的同時,光伏產品產量大增。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多晶硅產量24.2萬噸,同比增長24.7%;硅片產量87GW,同比增長34.3%;電池片產量68GW,同比增長33.3%;組件產量76GW,同比增長31.7%。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生產規模全球占比均超過50%,繼續保持全球首位。
2、產業鏈各環節技術迭代,已經形成具備競爭力的完整光伏產業鏈。光伏全產業鏈各環節新增及技改產能在2018年將逐步釋放。多晶硅片企業通過金剛線技改不斷擴大產能;電池片企業紛紛通過黑硅技術、PERC技術、N型電池技術等進行技改,提升電池產能,高效電池產能在增大;隨著雙面組件技術爆發,MBB量產,雙玻、半片出貨大增,組件企業加速對生產線自動化、智能化改造,生產能力不斷提升,有效產能逐步擴大。
近年來,我國光伏產業已經由“兩頭在外”的典型世界加工基地,逐步轉變成為全產業鏈全球光伏發展創新制造基地。光伏技術水平和產量質量不斷提高,2017年國內組件產量達7500萬千瓦,占全球的71%,不斷突破高效電池轉換效率的世界紀錄,2017年全球前10強光伏組件企業中我國占據了8個,國際競爭力明顯提升。
技術迭代升級的同時,有專家認為,創新能力不足是產能擴張從而引起產能過剩的核心問題,光伏技術的進步比較緩和,不能有效對原有產能形成替代從而淘汰舊產能。
3、政府重點扶持。光伏產業投入大、用工多,既能創造GDP,又能帶動就業。許多地方政府紛紛將光伏作為重點產業來發展。近年來,光伏產業相關法規政策不斷完善,適應光伏發展的市場環境不斷優化。《可再生能源法》頒布實施,特別是2013年7月國務院發布國發〔2013〕24號文以來,我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僅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工信部、國家能源局、國土資源部等相關部門支持和規范光伏行業發展的政策性文件就近100個,范圍涵蓋產品制造、市場應用、財稅、價格、補貼、土地管理等產業發展的各個相關方面,迅速地營造出有利于產業發展的互補配套的政策環境。與此同時,地方政府也相繼出臺了支持光伏發電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
4、規模經濟效應。光伏制造業存在典型的規模經濟效應,只有不斷擴大規模才能有效降低成本,即企業的成本隨規模增大而減少,以此提高企業的利潤率。同時,企業本身有進一步擴大產能和市場占有率從而擠壓競爭對手的意愿,這也會導致產能不斷擴張。
5、新興市場異軍突起。海外新興市場及“一帶一路”沿線城市逐步進入國內光伏企業的視線,“走出去”戰略有了新的發展。企業開始拓展新技術產能、研發低本高效產品,力爭光伏早日平價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