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禮拜,可再生能源板塊在港股掀起一陣小浪花,風電設備龍頭金風科技盤中漲逾13%,光伏材料龍頭保利協鑫能源也漲超7%,風電和光伏新政的影響還遠未消化,難道可再生能源板塊提前迎來春天?

毋庸置疑,可再生能源最大的拐點機會在于平價上網,什么時候能夠擺脫對政府補貼的依賴,實現有機增長,風電和光伏才真正有看點。

瑞銀近日發表研報,分析了中國可再生能源何時及如何實現平價上網,以及平價上網之后,裝機容量的天花板有多高。前者有關機會什么時候來敲門,后者有助于判斷機會的大小,下面不妨來看看瑞銀怎么說。

自從年中國家能源局相繼發布了風電和光伏新政后,這兩個板塊就開啟了殺估值模式,市場主要擔心補貼退坡和裝機容量增速下滑帶來的負面影響。但瑞銀分析稱,有力的證據表明電網平價的到來可能快于預期,光伏和風電的長期裝機容量也可能高于預期,而這兩種可能性還沒反映到目前的股價里。

電網平價有兩種,一種是用戶側平價上網(指光伏/風電的度電成本低于居民用電電價),另一種是發電側平價上網。發電側平價上網又分兩個層次:一是光伏/風電的度電成本低于燃煤發電上網電價,二是光伏/風電的度電成本低于燃煤發電成本。

用戶側平價上網在2016年已經可以實現,瑞信認為,第一、二層次的發電側平價上網預計分別在2019-2020年、2021-2022年實現,比之前預期的快1-2年。

裝機成本下降是關鍵


要實現平價上網,最關鍵是要降低裝機成本。瑞銀認為,降成本對于無論在光伏還是風電領域都是NO.1的中國來說不是什么難事,預計2018-2020年,光伏、風電的裝機成本分別下降40%、16%。


在降成本這件事上,中國的光伏和風電制造商一直不遺余力,有數據為證:過去五年,中國光伏和風力發電成本下降超過50%,其中光伏發電成本每年下降逾30%,風力發電成本的年度降幅也超過8%。

目前平均燃煤發電上網電價0.058美元/kwh,平均燃煤發電成本0.044美元/kwh,相比之下,光伏和風力發電成本分別為0.066美元/kwh、0.062美元/kwh。如果要達到上述一、二層次的發電側平價上網,光伏發電成本需要再降12%、33%,風力發電成本要降7%、29%。

光伏裝機成本主要包括光伏模組成本(多晶硅/晶圓/電池/組件成本)、逆變器成本、系統平衡部件(BOS)成本,瑞銀預計2018-2020年,這三部分成本分別下降41%、33%、40%。


在過去十年,全球光伏累計裝機容量復合年增長率為40%,從2011年到2018年中,光伏組件價格下降了78%。在光伏產業鏈上,中國光伏企業控制了全球57%的多晶硅、96%的晶片、76%的電池板、79%的組件產能,瑞銀認為中國光伏模組生產商在降低光伏模組成本中發揮關鍵作用。

在光伏產業鏈上,上中下游議價能力的強弱呈現出“微笑曲線”,處于曲線兩端的是議價能力比較強的上游(特別是多晶硅)和下游(光伏電站開發商),中游(電池和組件)是價格的接受者,毛利率相對更低。瑞銀估計,多晶硅、晶圓、電池、組件的長期毛利率分別穩定在25%、20%、15%、13%左右。


風力發電方面,中國超過98%的已有風電項目是陸上風電項目,瑞銀預計未來的增量也以陸上風電為主。陸上風電裝機成本主要有兩部分構成:與渦輪機相關的硬件成本、安裝費用,硬件成本占比60-70%,降低風電的裝機成本主要是降低硬件成本。但由于產業鏈相對短,風電降成本的空間不如光伏。


但好消息是,風電成本已經相對較低,非常接近平價上網,瑞銀預計,2018-2020年風電裝機成本還會減少16%。

裝機容量增長空間廣闊

再說說裝機容量。目前中國風電和光伏發電量占總電量比重還很低,2017年,光伏和風電并網容量僅占中國總電量的17%,而整體用電需求仍每年以超過6%的速度在增長,因此瑞銀認為光伏和風電裝機容量還有很大上升空間,預計到2045年,光伏和風電并網容量上限分別占總電量的47%、38%,累計并網裝機容量達到1653GW-2659GW。


瑞銀之所以如此有信心,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1)可控發電廠數量增長快速。

(2)用電需求與GDP增長高度相關,基于GDP長期增長的預期,未來幾十年社會用電需求還會繼續增加。

(3)瑞銀數據實驗室(UBS Evidence Lab)分析表明,中國光伏裝機容量的自然上限可超過5,000GW。

(4)瑞銀歐盟團隊近期公布的報告顯示,理論上清潔能源占比達到100%是可以實現的,實際中,預計到2030年,歐洲清潔能源比重達到60-65%。

如果儲電站發展起來,瑞銀甚至認為裝機容量的天花板可能會被打破。

具體到個股標的,瑞銀認為平價上網刺激可再生能源需求增長,上游的光伏/風電制造商最先受益,首選隆基股份、信義光能、金風科技、保利協鑫能源。


總而言之一句話,若著眼于長期,光伏和風電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