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漢能的風格保持一貫高調,但是近期的行為仍然與漢能薄膜的私有化回A股不無關系。
10月23日,漢能移動能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公告稱,決定對持有漢能薄膜發電集團有限公司股票的所有投資人發出私有化要約,私有化之后公司擬在國內A股上市。
另據港交所公告,港交所接香港證監會指令,于2015年7月15日即時停止漢能薄膜發電集團有限公司股份買賣。港交所發言人于2018年10月23日表示,確認漢能薄膜發電適用港交所新修訂的《上市規則》。漢能薄膜發電也公告稱,由于在上市規則修訂除牌架構生效日期(2018年8月1日)之時,公司股份停牌已經超過十二個月,倘若股份自生效日期起再連續十二個月繼續停牌,按照規定港交所將取消公司的上市地位。
一方面漢能薄膜的退市風險加大;另一方面分眾傳媒、三六零等私有化回歸A股后出現了巨額回報。漢能薄膜此時私有化回歸A股既是無奈的結果,也是利益最大化的選擇,只是,漢能薄膜回歸A股,尚有重重困難,還須過了以下“五關”。
第一關:行業景氣度下滑關
光伏發電,作為適用范圍最廣的新能源產業,在發達國家已經大面積推廣實施,在中國也一直受到政策的扶持。不過光伏發電的發展始終存在兩個難題:一是光伏發電成本高昂,必須依靠政府補貼支持;二是國內缺乏核心技術,導致中國在光伏發電領域的技術和應用只是處于世界的下游水平,光伏發電的成本較高。
隨著中國光伏產業快速發展,光伏產業的景氣度卻大幅下滑,某些產品已經出現產能過剩、企業普遍經營困難等問題,國家的扶持力度也逐漸下降。今年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出臺了“531新政”,降低了光伏發電的補貼,雖然未直接觸及到薄膜太陽能電池,但是卻導致整個光伏發電領域的融資和上市變得更加困難。另外,受技術方面的制約,薄膜電池的使用成本過高。據媒體計算,消費者如果購買安裝漢能所力推的漢瓦,消費者的收益主要來自電費補貼,按照北京市場綜合收益計算,在不維修、不補貼下滑、轉化率不降低情況下,需要近12年才能收回成本,顯然并不劃算。
更重要的是光伏行業發展存在瓶頸。光伏發電受到天氣的限制,在儲能技術解決之前,不可能成為主要供應能源,即便是光伏產業使用較廣泛的歐盟,預計到2020年太陽能光伏發電也僅占歐盟總發電量的12%。而行業發展前景會直接影響漢能在A股上市。
第二關:關聯交易背后的誠信關
漢能薄膜存在大量關聯交易,而關聯交易的背后則很可能是財務和經營問題。漢能停牌前的2014年,漢能薄膜發電的關聯交易達到60%——漢能薄膜發電的母公司和上市公司以及子公司三方之間長期存在頻繁巨額的零件及成品的交叉式關聯交易;另外,公司的應收賬款中,相當數量為母公司占有。
這種關聯交易自然引來了渾水機構的關注與做空,也遭到了香港證監局的立案調查。此后漢能薄膜主動清理了關聯交易,由此導致的后果是收入與利潤大幅下降,“脫水”后的漢能薄膜發電上市公司收入從2014年的76億元人民幣驟降至2015年的30億元,凈利潤從盈利26億元變成虧損102億元。2018年漢能薄膜發電的業績大幅回升,但同時其關聯交易也大幅回升,只不過其流程更加復雜和隱蔽。在業績回升過程中,今年公司整體的毛利潤率大幅度上升至59.8%,不得不令人懷疑財務數據的真實性。
第三關:控股權之迷局關
漢能薄膜發電上市公司的控股權問題一直被市場詬病,市場懷疑李河君通過股權代持控制了遠超過其公開的持股比例的股份,以此來掩蓋其關聯交易。在漢能薄膜停牌前的兩年中,曾遭遇渾水機構三次做空,但在首次做空中其股價卻逆勢上漲。根據彭博社的分析,李河君通過自己積極的購買活動實現了股價上漲,通過不斷購買更多的股票使自己的賬面財富越積越多。在市場對其估值和營收的質疑聲中,其股價猛漲了數倍。不過,資金鏈的斷裂最終導致漢能薄膜發電的股價崩潰, 2015年5月20日,短短20多分鐘的時間內股價暴跌46%,隨后香港證監會強令漢能薄膜發電停牌并對該公司啟動立案調查,該股停牌至今。控股權的不清不楚成為漢能回歸A股的一大障礙。
第四關:A股IPO核準關
近兩年滬深A股進入熊市,股市的低迷自然影響到了IPO的融資規模,尤其是新股上市后沖高回落,目前有多家近兩年上市的次新股跌破發行價。另外,雖然滬深A股的估值高于港股,但是IPO的難度也高于港股,關于收入及利潤的硬約束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在核準制下監管層對上市標準的把握。由于主營業務和經營實體在內地,在跨境執法權受限的情況下,香港證監會很難真正對其實施非常有效的徹底調查,因此香港證監會對漢能薄膜發電的調查至今未有結果。如果漢能薄膜發電私有化退市,香港證監會很可能會終止對漢能及李河君的調查,也令香港證監會擺脫了尷尬局面,但是港股問題未明確,中國證監會又怎能接受漢能薄膜發電的IPO。如果漢能回A是為了“脫罪”,A股也不會為此成為背鍋俠。
第五關:資金關
俗話說一文錢難倒英雄漢,私有化需要巨資,而A股IPO融資規模會明顯偏低。漢能私有化的方案,就港交所的規則而言,明顯有利于投資者,因此私有化要約很容易實現,最大的難度反而在資金面。
漢能薄膜發電以每股不低于5港元進行要約私有化,若以2018年中期財報的信息計算,李河君直接及間接合計持有上市公司73.96%的股份,私有化其余股份需要548億港幣。雖然不知道李河君的實際持股,但是這并不重要,因為漢能已經出現資金緊張,倘若隨后不能迅速在A股上市,難以支付過橋資金的利率,則資金鏈的崩斷幾乎無可避免。但是以目前滬深A股的現狀,新股發行的市盈率基本控制在23倍之下;以漢能薄膜2017年利潤2.6億港幣計算,合理市值僅60億元;以2018年上半年實現73.3億港幣計算,合理市值3371億港幣,發行募資可以達到500億港幣。只是上半年暴增30倍的利潤、59.8%的毛利率,能得到A股發審委的認可嗎?更何況滬深A股的發行上市周期可能長達2至3年,漢能薄膜的高利潤率能持續到上市那一刻嗎?
七月初,網傳漢能集團要求員工購買非公開定向發行的理財產品,最低認購起步20萬元。在靚麗的報表下面,漢能薄膜上半年期末現金余額僅有9.97億元人民幣。對于漢能而言,回歸A股似乎遠水不解近渴。
漢能薄膜公告欲回歸A股,與其說是利益最大化的選擇,不如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退市壓力過大,港交所監管風險提升,以回A轉移視線。若一定要回A,先過“五關”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