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四十年看青海·媒體記者青海行”采訪團走進青海省海南州共和縣。讓記者大開眼界的是這里一望無際的太陽能光伏發電板。曾經的“不毛之地”成了全國首個千萬千瓦級太陽能生態發電園。

 


 

據了解,這里的塔拉灘曾是沙化嚴重的半荒漠化草地,如今,在塔拉灘的道路兩旁,大面積的太陽能光伏板代替了光禿禿的沙石地面,植被也重新回到這片沙化的土地。塔拉灘平均海拔2920m,部分地區太陽輻射強烈,平均日照可達8小時。2012年,海南州依托現有資源,開始推進生態光伏園區建設。截止目前,園區已征地13萬畝,規劃光伏總裝機容量從2012年的2700兆瓦增加到19200兆瓦。

讓人想不到的是,園區的建設不僅發展了經濟,還帶來了生態環境的明顯好轉。“發展光伏產業,最顯著的就是生態收益。”海南州能源局副局長呂占春告訴記者,修建光伏板使子陣區風速下降了50%、蒸發量減少了30%,草地的涵水量大大增加,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遏制。

恢復后的草地也為企業和牧民帶來了“意外收獲”。由于植被恢復效果良好,為防范火災隱患,每年9、10月份,光伏企業會讓當地百姓免費將草割走,喂養牲畜。

此外,部分企業還將光伏板的高度提至1.2—1.4米,并加蓋了自己的羊舍,上面光伏發電,下面放養羊群,形成牧光互補,實現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有機結合。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以光伏發電為代表的新型清潔能源已成為海南州的優勢產業。

目前,海南州實行“大用戶直購電實現就地消納”和“利用對口支援優勢擴大能源外送”雙管齊下,已累計實現省內就地消納54億度、向江蘇外送22億度。青海省首條特高壓外送通道青海—河南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也已開工建設,預計2020年建成投運。

“目前,塔拉灘的太陽能光伏園區共入駐企業42家,總裝機容量4495兆瓦,建成并網發電4445兆瓦,年平均發電量達60億千瓦時,”呂占春透露,“下一步,海南州將繼續推進生態光伏園區、風電園區建設,計劃到2025年,將二者的面積分別擴至609.6平方公里和189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