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制作了下圖,注意單位都是人民幣和三年累計的名義增速。

我們可以注意到,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的研發投入居然排在了第二位,
超過了汽車制造業!
這個產業究竟包括什么呢,簡單的說,這是和電力的產生,輸送,使用等相關的產業。比如發電設備機組,各種變壓器,整流器,配電開關,太陽能面板,光纖,電纜,
還有我們手機和電動汽車使用的鋰離子電池,家里的空調,洗衣機,以及電燈,電磁爐,家用電氣廚具炊具等等。
當然,從這個產業里面,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知名的公司在從事這個行業。
比如國外的ABB,西門子,施耐德,松下,三菱等等。
我們可以看到,在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這個領域,國內總體已經比較強了,比如和電網建設相關的各種發電機組,各種輸配電設備,太陽能面板,光纖,電纜等等,國產化進度都非常快,而且實現了大量出口。
像光纖光纜領域,2017年中國已經形成了多家百億人民幣級別的大企業
從2017年企業總體營業收入為例,
中天科技達到271.01億元;
亨通光電營收254億元,烽火通信總體營收211億元。
長飛光纖營業收入103.66億元。
當然了,如果單看光纖光纜的收入的話,
長飛在2017年排名中國第一,亨通中國第二,烽火通信中國第三。
但是從全球范圍來看,中國企業還達不到最強的地步。
2017年的全球十大光纖光纜公司,雖然中國占了五家,
但是全球老大仍然是美國康寧公司,另外日本的古河電工也排在世界第四,住友電工世界第八,藤倉世界第十,另外還有意大利普睿司曼 世界第七,而且技術含量很高的海底光纜,我國企業的份額就不高。
另外在技術上,根據中國發布的《中國光電子器件產業技術發展路線圖(2018-2022年)》
提出到2022年,中國光纖光纜的發展方向是“超低衰減”,同時要實現超低衰減光纖光纜的全產業鏈條,但是目前幾個主要產品:硅鍺料,光纖預制棒,光纖涂料,光纖光纜。
除了光纖光纜,以及難度很高的光纖預制棒技術被中國公司陸續攻克并且實現較高份額以外,高純度的硅鍺料,高性能的幫助實現超低衰減的光纖涂料等,我國還同樣大量依賴進口。
不過這也是中國公司的發展方向。
其他很多方面都是類似的,比如電力的發電,輸電,配電設備等,
中國也形成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公司,例如上海電氣,哈爾濱電氣,東方電氣,西電集團,特變電工,許繼電氣,正泰,德力西,大全等等。對應于國外的通用電氣,施耐德,西門子,ABB等等。
但是明顯技術水平上總是還是差了一截。
其他例如發電設備(火力,水力,核電),早在2013年中國就占據了全球60%的產量,尤其是火力發電設備和水力發電設備,到現在已經不只是市場份額全球領先,在技術上也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在核電領域也在奮力追趕。
多說一句,中國“系統強,部件弱”的態勢目前幾乎是貫穿于各個產業,
但是實際上,隨著這些年的技術和管理進步,雖然慢于系統的發展,但是國產元器件也在逐漸趕上來,只是很多人,包括我們自己也還有疑慮,究竟國產器件行不行?
我之前做項目的時候,就能發現,即使國外客戶認同中國的系統,
但是在部件領域,對中國品牌的認可度還比較低,我已經不止一次遇到客戶要求指定某個部件用歐洲品牌。
不過當客戶沒有指定的時候,我們就一律使用中國品牌器件出貨,產品在客戶的使用環境中逐漸經受了數年的檢驗之后,客戶對中國品牌電氣器件的信任就建立起來了。
每當客戶質疑中國產元器件不行的時候,我就把在歐洲其他客戶使用的例子搬出來,說你看都已經用了好幾年了,總會有客戶被說服。
很多人在做項目的時候,一遇到國外客戶指定某個元器件品牌,一般就服從了,因為不想丟了項目,但是我是盡量說服客戶用國產元器件,至少我認為國產元器件在很多領域已經堪用,跟隨中國的各種系統設備在不知不覺中大量出口。這里面有一個信任和機會的問題。
實際上按照我的經驗,只要你能真的講出用中國產元器件有什么好處,國外客戶一般是持有開放的態度,畢竟在商言商。
當然總體而言,在技術上和國外知名品牌仍然有差距。
除了“系統強,部件弱”之外,還存在“份額高,技術一般”的情況,
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幾乎所有的子行業都是類似的情形,
比如電動汽車使用的鋰離子電池,2017年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已經到全球前三了,
寧德時代出貨量還是世界第一,比亞迪世界第三。
全球前十有七家是中國公司,
但是在技術上,仍然和日本的松下,韓國的三星SDI和LG化學存在差距。
空調,洗衣機等等都是類似,中國公司在份額上已經很高,但是在高端化,品牌化方面還有欠缺。
也就是說,中國公司的份額高,是因為占據了最大頭的中端領域,高端的份額還是很小。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
一些以前曾經很高端的產業,現在因為中國的進入,已經被完全白菜化,
最為典型的就是太陽能產業,從上游的硅料,硅片,到電池片,電池面板全部國產化,各個環節全球份額都超過了50%,并且在技術上和國外的差距已經抹平,
發達國家的光伏產業公司紛紛倒閉,例如可以看成是中國晶硅光伏技術來源的澳大利亞,尚德的創始人就是新南威爾士大學畢業,老師是國際太陽能電池權威馬丁格林教授。
施正榮2000年在中國創立尚德太陽能,一度還成為了中國首富,可見當年光伏產業帶給中國的沖擊力。
2010年全球光伏產業紅火的時候,中國各個光伏大廠全部供不應求,歐洲客戶搶著到中國拿產能,中國的光伏企業銷售員們可以說無比的幸福,躺著拿訂單。一個本科畢業兩三年的銷售,一個月銷售提成很容易一兩萬人民幣,年入20萬人民幣以上非常正常。
不過后來補貼逐漸退坡,另外產能暴增,好日子就逐漸過去了。
而到現在,可以說向中國輸出了太陽能技術的澳大利亞,
本土的太陽能廠家都已經破產了,歐洲尤其是德國的主流光伏廠家也基本倒閉。
總體而言,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我認為不需要太擔心,因為中國在該領域已經實現了普遍性的技術突破,同時大量出口世界,全球份額已經很高,例如家用空調格力就是全球老大。
有的技術上也已經全球領先,比如全球最高發電效率的火力發電廠,還有我們的特高壓電網,全球標準都是我們主導的。但是總體而言欠缺的是高端化,品牌化。
這個領域技術盲點有,但是并不太多,國外也沒有辦法在該領域卡中國脖子,因為中國基本上都有可用的國產產品可以替代。
另外為什么說不用太擔心,
該領域從2015-2017年,三年的研發投入累計增長達到了22.68%,保持了很高的增速。
在前十大研發投入產業中,增速排名到了第四位。
這個產業可以說是中國制造的穩定器之一。
我們再來看汽車產業,研發投入排在中國各行業第三位
我一直覺得,汽車產業是我國可以說最大的產業失誤了,沒有之一。
目前我國搞產業升級,各個主要領域都進展順利,唯獨汽車這個主戰場進展緩慢。
我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從2010年的45.6%,下滑到2017年的43.9%,總體居然還處于下滑的狀態,這還是SUV市場爆發的結果,可以說這是極為罕見的情況。
今年第二季度,自主品牌乘用車份額更是下降到了38.2%。
原因呢,主要還是我們搞自主品牌的時間太晚了,人為的自我壓制自主的發展。
汽車產業非常有意思,和電子產業的明顯區別是:
全球電子產業的消費電子品牌,總體非常年輕。
現如今的全球消費電子三強:蘋果,三星,華為
年紀最大的三星電子:1969年1月成立
蘋果:1976年成立
華為:1987年成立
其他更年輕的如OPPO, VIVO, 小米等就更不用說了,小米更是2010后。
電子品牌的后來者實現后來居上,沒有汽車產業那么難,
VIVO品牌是2009年才創立的,到今年才9年。
小米2010年成立,到現在成立才8年,
OPPO品牌是2004年創立的,
華為雖然1987年就成立了,但是真正的下決心開始做消費電子市場,拋棄B2B給運營商定制手機,真正的開始做華為手機品牌是2012年。
汽車產業就不一樣了,
由于屬于價格更昂貴技術更復雜的商品,要被認可需要更長的時間積淀,
韓系被認為是全球發達國家汽車品牌的底層了,但是實際上現代汽車距今已經有51年的歷史了(成立于1967年),屬于“年輕”汽車品牌。
而處于全球汽車頂端的汽車品牌,
寶馬(1916年),奔馳(1885年),奧迪(1909年),豐田(1938年),本田(1946年),日產(1933年),福特(1903年),通用(1908年)等
基本都是80-100年以上的歷史。
比較公認高端的寶馬,奔馳,奧迪,歷史都在100年以上。
因此作為昂貴的大型的復雜機械,要做出品牌是需要長時間的積淀的,
品牌建設走在我們前面的韓國人,用了50年的時間,雖然其銷量已經進入了全球前五位,但是其汽車品牌形象依然處于最底層,可見時間的重要性。
當然也有例外,那就是特斯拉,2003年成立,僅僅15年現在已經被視為高端品牌,但是特斯拉是在電動汽車這條全新的賽道上,雖然也是汽車,但是帶有強烈的電子產品屬性,維度完全不同了,并且特斯拉也是站在美國汽車和電子工業的肩膀上發展。
時間是自主品牌最需要的東西,
而長期自我壓制自主品牌,是中國最大的產業戰略失誤之一,
這直接導致了我國自主品牌的“年輕化”,
我國現在的龍頭自主車企的吉利,就是在2001年加入世貿前一天才拿到汽車“準生證”,
也可以見到世貿對于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的推動作用。
我們說中國加入世貿對中國帶來的好處的時候,最喜歡說的是這以后中國出口大發展,2001年之后,中國出口金額平均每年增長20%以上。
但是我們忽略的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最好的“衍生產品”是中國的自主品牌汽車被徹底松綁了,迎來了大發展時期,這也是“對外開放能帶來什么好處”的最好案例。
2001年加入世貿后,自主品牌可以說政策上就松綁了,
奇瑞,吉利等想自己搞汽車的公司都可以公開上場了,要知道加入世貿的時候,奇瑞即使有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也還要掛一個上汽奇瑞的牌子。
后面的自主品牌主要玩家的比亞迪,2005年也進入了汽車領域,如果沒有加入世貿帶來的大松綁,比亞迪進入汽車領域就不是2005年,而是要大大延后。
中國自主品牌啟動的這一天來的太晚了點,如果早十年,二十年,不是2001年,而是1991年,1981年就大力鼓勵發展,自主品牌就可以多贏得10年甚至20年的發展時間,那么今天中國的汽車產業,恐怕又不一樣了。
不做自主品牌,就會直接壓制汽車產業的研發投入,尤其是對本土汽車技術的研發投入,
我們從數據就可以看出來,到了2017年,中國全國對汽車產業的研發投入是多少呢?
1164.6億元,僅僅排在第三位。
我們和排在第一位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比起來,該產業2017年的研發投入達到了2002.8億元,幾乎是汽車產業的兩倍。
我們再橫向比較一下,2017年12月,歐盟委員會(EU)公布2017年工業研發投入(R&D)排行榜,大眾汽車公司研發投入為136.72億歐元,按照現在6.9的匯率,就是1080億元,和中國全國的汽車研發投入差不多了。
我們再看看世界其他主流汽車公司的研發投入,美國通用汽車76.84億歐元
德國戴姆勒75.36億歐元,日本豐田汽車75.00億歐元,美國福特汽車69.25億歐元
這里面較低的福特汽車研發投入也達到了中國全國的47%,
這里面豐田,通用,戴姆勒的研發投入都超過了中國全國汽車產業的50%。
不過多少讓人欣慰的是,有兩個數據可以說明中國在這方面在逐漸的扭轉局面,
1:在電動汽車新賽道上,中國和西方公司的投入差距大大縮小,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電動汽車發生了兩個價值份額變化,
一個是價值向電池轉移,電池的成本占到了電動汽車的四分之一甚至更高,而電池的研發投入屬于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中國在這方面的投入很大,并不弱。
一個是價值向電子產品轉移,電動汽車的“電子化”非常明顯,各種電子設備,車載軟件的價值占比增大,而中國在電子設備方面的價值份額和研發投入都是高于汽車產業的,而且我們要注意到“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是我國研發投入最高的產業。
也就是說,電動汽車的出現,讓汽車產業發生了賽道偏移,
汽車產業和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以及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重合了起來,直接導致中國合并計算的研發投入大大增加。
2:最近三年中國對汽車產業的投入增速很高
實際上,2015-2017年中國汽車產業的研發投入三年累計增長了28.8%,
是研發投入排名前15名的產業中增速最高的。
除了自主品牌頭部企業上汽,吉利,廣汽等這幾年的快速增長,以及各大車企越來越重視自主品牌之外,各種造車新勢力的涌入也是一個原因。
當然,隱憂是我國汽車產業在2018年遭受了市場的寒流,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分析,我們就看乘用車:
7月乘用車銷售158.95萬輛,同比下降5.30%
8月乘用車銷售178.99萬輛,同比下降4.55%
9月,乘用車銷售206.05萬輛,同比下降12.04%。
10月,乘用車銷售204.68萬輛,同比下降12.99%。
最近的幾個月,乘用車的銷量都出現了不小的跌幅,已經影響到了我國自主品牌頭部企業的營收增幅,也一定會影響到我國汽車產業研發投入的的增速。
這幾年的房地產貸款增速過高,擠壓了作為大宗消費的汽車的空間,最終也傳導到了汽車的研發投入增速上面,10月份開始的個稅減稅,看能不能帶來一些積極的影響。
接下來,我國目前研發投入最高的產業,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這個產業在之前的文章里面已經寫過很多次了,
我國在系統集成方面,已經躋身世界水平,中國設計出來的智能旗艦手機,創新力越來越強,和蘋果的差距在不斷縮小---從中國和全球市場銷量對比變化就可以很容易看出來。
華為和中興在全球通信設備市場已經占據了主要份額,西方公司節節敗退。
我國在各種外圍結構件和元器件上面,
都已經不斷取得突破,攝像頭模組,鏡頭,金屬殼,屏幕,PCB板,FPC柔性印刷線路板,振動馬達,微型麥克風,微型揚聲器,觸摸屏,天線等等都在不斷獲取份額,呈現全線推進的態勢。
目前就硬件來說,我國最大的短板就是集成電路和被動元件(電容,電阻,電感)。
集成電路在制造方面,中芯國際在今年取得的進步可以說是突飛猛進,
2018年8月,中芯發布第二季度的業績公告:
“我們欣喜地告訴大家,在14nmFinFET技術開發上獲得重大進展。
第一代FinFET技術研發已進入客戶導入階段。
除了28nm PolySiON和HKC,我們28nm HKC+技術開發也已完成。
28nmHKC持續上量,良率達到業界水平。我們將繼續擴展和提升我們的成熟和先進技術平臺,提供客戶全面有競爭力的服務。”
這里面的信息其實很明確,那就是28nm的新工藝良率已經成熟,同時中芯國際表示其14nmFinFET工藝將在明年上半年量產,客戶是來自于手機芯片行業,逐漸追上手機行業的腳步,這對中芯國際來說也是個重大突破。
總體來說,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不僅在我國是研發投入最高的產業,2017年達到了2002.8億元,而且三年總計也增長了24.27%,
在研發投入前十位的產業中,這個增速僅次于汽車產業,排在第二位。這里面的增長動力,主要是來自于集成電路產業,因此該行業研發投入將會在未來保持高增長的態勢。
對集成電路行業研發投入和其他投入的提高,也帶動了從業人員薪資的增長。今年集成電路芯片設計公司的2018年校招研發崗位,待遇相比去年明顯提高。
主要是兩個原因,
一個是對集成電路產業的大量投入,各種資本涌入進行投資,
最為典型的就是2018年4月阿里全資收購了杭州中天微,現在變成了平頭哥半導體,
以國內2015年初才成立的芯片設計初創公司憶芯科技為例,該公司主要開發超大規模企業級SSD主控芯片,
其研發人員分布在北京,上海,成都,貴陽等城市,團隊成員90%以上碩士學歷,主要來自國內名校,或來自國際國內知名芯片和存儲公司。
2018年校招的碩士生薪資范圍,成都為18.2萬-21萬,北京上海為19.6萬-22.5萬元,均為12%的公積金。
另外一個原因是華為拉高了校招薪資水平,
華為旗下的海思今年大量招聘芯片設計人才,同時校招待遇大幅提高,還發了不少SP。華為海思今年給集成電路專業畢業生發了不少年薪25萬以上的offer,直接拉高了行業的薪資水平。
業界從華為出來的人,似乎都有給高薪的傳統,
例如董事長是華為工程師出身的上海集成電路設計公司艾為電子,2018年校招開出的碩士應屆生薪資就在1.8w以上,高的能到2.2萬。
即使只按照2個月年終獎計算,年薪也在25萬-30萬了。
說句實話,在一個行業或者一個企業處于高速發展的時期,往往會出現薪資倒掛的現象,也就是應屆生的薪資比入職了兩三年的員工薪資還高,集成電路設計今年的校招就是這樣,
我相信一定有不少企業的入職的往屆畢業生薪資被今年的校招倒掛,
這很正常,某種意義上這并不是一件壞事。
我國對IT產業的研發投入,本來就是各行業第一位,并且還在保持平均三年增長20%以上的速度,中國的芯片產業,現在需要的只是時間,以目前的發展速度,
哪怕是再過三年,情況都會跟現在大不一樣。
第四個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是醫藥制造業
今年的《我不是藥神》熱映,
國內網絡和自媒體掀起了一波感謝跨國公司的浪潮,
說電影里說的不對啊,電影在黑跨國藥企啊,
國外藥企在中國賣藥就應該賣得貴啊,不然人家收不回成本就不會搞研發了啊。
而且還出現了很多科學家是如何攻克各種疑難疾病的文章,這些文章都有意無意的,把全球科學家們在基礎科學研究上的付出,都算在了幾家跨國藥企頭上,
我看了好多文章里面提到的科學家,其實根本就沒有在這些跨國藥企工作,并且有的科學家,是反對藥企在自己的基礎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開發出的藥物拿來申請專利的。
同時通過說明醫藥研發是高額投入,來渲染跨國公司在我國賣高價藥的合理性。
我很想知道那些渲染賣高價藥合理的人,如何看待我國開展的國家談判,利用中國市場的力量要求藥企降價。
2017年4月份,人社部公布了44個談判藥品的名單。人社部介紹,經過與相關企業的談判,其中36個藥品談判成功,成功率達到81.8%,與2016年平均零售價相比,談判藥品的平均降幅達到44%,最高的達到70%,大部分進口藥品談判后的支付標準低于周邊國際市場價格。

按照這些人的說法,跨國藥企保持高藥價是合理的,
那么我只能慶幸,幸好不是這幫人在臺上,因為開展醫藥國家談判的前提,即使認為當前的藥價是“不合理的”,所以才需要談判,談判降價后的藥價才是合理的,而不是降價前。
那些認為跨國藥企賣高價藥合理的,建議可以繼續以談判前的高價格買藥,以避免出現他們擔心的,“你不花高價買藥,跨國藥企就沒有動力搞研發”的情況出現。
事實上,跨國藥企在中國賣高價藥,背后的原因和其他行業的西方跨國公司沒有區別:
那就是高技術門檻帶來的市場壟斷,缺乏競爭。
你如果不相信的話,一旦有同樣效果的國產藥上市,他們立即就會降價。
2018年12月的央視,就報道了這樣一個事情,國內工程機械的徐工集團,在2016年之前是一直不能生產起重機控制系統的,包括軟件+控制器硬件,而國外供應商一直拒絕將最新的控制系統賣給徐工,導致徐工需要做性能升級匹配的時候,受制于控制系統的性能,
同時如果徐工要為某個客戶調整參數,供應商排期要一個月,然后才能派工程師過來,徐工還需要付費。
下圖就是起重機的控制器,國外供應商提供的價格是7萬元,當在2012年聽說徐工要開始自研控制系統的時候,立即威脅將價格提高到10萬元,希望中方停止研發。

徐工的團隊在2016年成功的做出了自研的控制系統,一個控制器才3萬元,
而國外的供應商也立即降價到4萬元。
全球制藥公司,尤其是跨國藥企的利潤率普遍性很高,我們上財富中文網站的2018年世界五百強看看,蘋果營業收入2292.34億美元,利潤483.51億美元,利潤率21.09%

我們再看一下美國輝瑞制藥,作為美國最大的制藥企業,營收525.46億美元,利潤218.08億美元,利潤率為41.5%

這是電子行業標桿企業對制藥行業標桿企業,可見制藥業的利潤之高。
當然你說了,并不是每家藥企的利潤率都像輝瑞這么高,
然而這對手機電子品牌行業更是這樣,蘋果一家就攫取了大部分利潤,除了蘋果三星華為OV等少數幾家,一大堆公司都是虧損,
研發投入高不是賣高價的原因,缺乏競爭的壟斷才是。
華為的研發投入高不高,每年研發投入馬上要突破1000億人民幣了,
秒殺全球所有的藥企,沒有任何一家藥企比得過華為。
然而華為的凈利潤率卻只有7%左右,在很多國家,華為不惜全網贈送通信設備給客戶。
是華為心地善良,不想賣高價嗎?
當然不是,是因為有三星,諾西,愛立信,中興這些競爭對手在啊。
實際上,在華為等中國公司進入這個市場之前,西方公司就是賣高價的,我們應該還記得20年前家里裝一部固定電話就要幾百元人民幣初裝費的時代。
我們要記住一個真理:
價格,從來都是市場競爭決定,而不是投入成本決定的,否則這個世界上就不會有虧損的企業了,競爭是獲取合理價格的最有力武器,所以醫藥制造國產化對我們如此重要。
我國的醫藥制造業,目前還處于很落后的階段,2017年的全行業研發投入,僅僅只有543.2億元,排在所有行業的第八位,甚至低于“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等等傳統的重工業制造部分。
當然值得欣喜的是,醫藥制造業三年研發投入增速達到了23.04%,在研發投入超過400億人民幣的十個行業里面,增速排在第四位。
我國目前已經出現了一批年營收超過100億人民幣的醫藥制造業企業。
研發投入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的幾家藥企,
2018 年上半年恒瑞醫藥累計投入研發資金 9.95 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7.26%
復星醫藥2018年1至9月,研發費用共計人民幣11.1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59.13%;其中第三季度研發費用為4.05億元,同比增長69.65%。
上海醫藥2018年1-9月研發費用投入7.56億元,同比增長50.31%
其他正大天晴(中國生物制藥),海正藥業,科倫藥業,豪森藥業等藥企,其研發增速都很快,并且快于行業平均水平,可見中國制藥業在逐漸的走向集中化。
可以看出,復興醫藥和恒瑞醫藥這樣的領頭羊企業,盡管研發增速很快,但是基數還處于趕不上跨國公司零頭的水平,也就是說,差距不只是10倍的差距,而是更多。
全球幾大醫藥巨頭,強生,諾華,輝瑞,羅氏,拜耳,營收都在3000億人民幣以上,研發投入普遍性的達到四五百億人民幣。
制藥業是一個很大的產業,而且是一個高薪資高技術的產業,這個產業的發展,能夠給化工,生物,藥學等各大類的畢業生帶來更多的高薪機會。
中國目前的高薪機會,高度的集中在互聯網產業,以及以智能手機為核心的電子制造業,
目前正在蓬勃發展的半導體產業,汽車產業,制藥業等等,都能夠帶來不少高薪就業機會。
中國對制藥業的研發投入,目前是位于所有行業的第八位,但是其增速顯著的快于第4-7名,因此其很可能在未來成為僅次于電子,電氣,汽車的第四大研發投入產業。
第五個我們關注下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
化工制造業,我國其實到現在還很落后,
和前面是電子,汽車,制藥,電氣四個蓬勃發展,高薪崗位不斷增加的產業相比,
化工制造業規模非常大,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屬于傳統的成熟產業。
該產業倒是發展比較穩定,2017年全行業研發投入為912.5億元,非常的接近汽車產業的水平,排在所有行業第四位,三年總共增長了14.85%,增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2018年7月30日,美國《化學與工程新聞》雜志(C&EN)公布最新的“全球化工50強”揭榜,德國巴斯夫今年依然世界第一。
當然,今年中國有3家入圍,中國石化世界第3 ,
已經被中國化工集團收購的先正達排在第34位,
萬華化學位列第43位。
相比于去年全球50強只有中石化孤零零一家,今年多了2家,不過還是比較慘淡。
當然,我們可以把全球第六位的臺塑算進來。這樣中國就有4家了。
當然,和其他各種排名一樣,該排名也是因為有的中國企業并沒有申報和提供數據,不然中國企業數量還會增加。
總體而言,相對于中國的整體速度,該行業的總體發展還是相對乏力的。
但是因為這個產業規模非常龐大,
所以在里面很多領域,中國公司有極大的產業升級機會,也能給個人帶來機遇。
以生產MDI,目前國內化工屆炙手可熱的萬華化學為例,該公司這幾年實現了迅猛的發展,全球份額不斷提升,2017年擁有員工9165人,2017年人均薪酬26.43萬元。
而在3年前的2014年,該公司的員工總數為7250人,人均薪酬為13.05萬元。
盡管人均薪酬不代表公司員工普遍水平和中位線,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出,產業升級帶來的公司薪酬能力的巨大變化,三年實現人均薪酬翻番。
2017年底,萬華化學雇傭了97名博士,1066名碩士,2137名本科生,4442名大專生和1423名大專以下學歷的員工,他們可以說都是這幾年萬華化學發展的受益者。
我們日常接觸的化工產品,最常見的日用化工品包括化妝品,這個領域其實差距非常大,
而中國公司的增長也是不慍不火,還沒有出現大規模替代的現象。
以國產化妝品龍頭上海家化為例,2018年上半年營業收入36.7億元,同比增長9.29%;
上半年的研發支出僅為0.67億,只占收入1.83%。
當然了,總體而言,國產的份額還是在不斷上升的,
2012-2017年間,本土品牌化妝品在中國市場前20位的品牌的合計市場份額中的比例,從2012 年的 10.8%增長到 2017 年的 20.9%。
我們再以基礎的化工產品乙烯為例,這是石油化工工業的核心產品,或者說是標志性產品,然而全球乙烯產量最高的國家并不是中國,而是美國,中國是世界第二位,目前我國仍然需要進口乙烯,另外如果加上使用乙烯制作的下游化工產品,實際的需求量更高。
2017年,我國對乙烯的需求量,加上由乙烯制作的主要產品聚乙烯、苯乙烯、乙二醇進口量折算,我國對總需求在大約4000萬噸左右,然而我國2017年乙烯總產量只有1800萬噸左右。
聚乙烯(PE)是由乙烯制作的主要產品,約占我國乙烯總需求的64%。
廣泛的用于塑料薄膜,城市市政工程的塑料管道
你平時用的塑料袋,保鮮膜,你買的零食的包裝袋都包含有聚乙烯材料。
然而2017年我國聚乙烯產量1398.6萬噸,凈進口1155.1萬噸,總計消費2553.7萬噸,
對進口的依賴很高,當然這跟原料也有關系,化工產品的原來無非是石油,天然氣,煤炭三大項,其中主要來自油和氣,美國油氣資源豐富,成本低廉,這也是其化工工業強大的原因之一,另外我國也從沙特,阿聯酋,伊朗,新加坡等國大量進口聚乙烯。
其他還有著名的PX(對二甲苯),這個我相信我國老百姓對這個已經很熟悉了,我國也大量依賴進口,同時國內的抵制運動,也影響了我國的PX項目開展和產能提升,不得不從國外例如日韓大量進口。
化工產業和電子,汽車,制藥這些火熱性的產業不同,
總體而言化工產業很多都是大量生產的常見產品,技術也相對成熟,屬于傳統重工業領域,
化工裝置的資本投入金額非常高,同時化工產品的價格受資源價格影響大,因此總體相對其他產業來說薪資不高,利潤率不高,
但是里面在很多具體領域,我國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尤其是可以直接面向消費者的領域,
比如化妝品,輪胎等等,是可以有較好的利潤空間的。
這個行業由于資本密集型和高投資的特征,
更多的會依賴國家的布局,會跟隨國家整體實力的進步而進步。。
第六個是專用設備制造業和通用設備制造業
所謂通用設備就是能夠給一個以上行業使用的設備,
最為典型的就是螺釘,螺母,密封件,彈簧,緊固件,風扇,機床,鍋爐,鑄造機器,軸承,齒輪,叉車,工業機器人等等
當然大家也看出來了,這個行業除了少數領域以外,大部分領域是肯定是賺不了大錢的,2017年對該行業的研發投入為696.8億元,排在所有行業的第五位,但是三年增速僅為10.15%.
我們從該行業的代表公司也可以看出來,規模最大的就是做汽輪機+燃氣輪機的企業,例如上海電氣,2017年凈利潤也就是26.6億元。
另外就是工業機器人產業,也屬于通用設備制造業,目前也在蓬勃發展,這也是該行業的一個很大增長點,代表企業就是庫卡,埃夫特,匯川技術等等,應該說機器人產業會誕生一批高薪崗位,
工業機器人是通用設備制造業領域最為耀眼的一個產業,以后的發展潛力非常大。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面寫過,目前國內的知名國產機器人廠家,已經能給應屆碩士開出年薪20萬人民幣左右的薪資,可見這個產業的發展潛力。其他還有激光器,代表企業就是大族激光,激光的用途很廣,可以用來打標,也可以用來不同行業的產品加工等等。
另外就是專用設備制造業,比如食品加工機械,礦山開采機械之類,
比較受關注的行業就是半導體生產設備,比如北方華創,中微半導體,
還有工程機械公司,例如徐工集團,三一集團,中聯重科等等
還有就是油氣資源開采專用設備,這一塊是非常大的市場,
一部陸地石油鉆機加上服務一起,一套就是過億人民幣的合同價值,這方面中石油是全國的老大企業,2018年1-10月,中石油裝備制造旗下的五家直屬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22.億元人民幣。

還有就是醫療器械,這也是我國目前比較弱的方向,國內器械領域的三巨頭,邁瑞,魚躍,聯影增速都還不錯。
邁瑞公司2018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02.80億元,同比增長23.1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8.97億元,同比增長45.27%;
魚躍醫療前三季度營收31.8億元,增長18.12%,凈利潤6.28億元,增長19.06%
另外就是例如農業機械制造,目前我國農機方面也比較弱勢,需要進口的金額較高。
專用設備制造業2017年的研發投入為636.9億元,三年增長了12.31%,總體來說增長也不快,慢于全國平均水平,這里面的一些細分領域,也會誕生一些高薪的崗位,
比如技術和利潤都較高的醫療器械行業,半導體生產設備行業等等。
第七個我們關注下唯一研發投入出現下降的產業
除了六個比較重要而且關注度高的產業:電子(半導體),電氣,汽車,制藥,化工,專用設備制造和通用設備制造之外,
我們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研發投入達到和超過100億人民幣的22個產業中,
居然有一個產業出現了研發投入的下降,而且是22個產業中唯一出現下降的產業,那就是“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
當然這個運輸設備行業,出現研發投入下降,
一個是鐵路本來已經是傳統市場,
曾經是增長點的高鐵,技術和市場已經逐漸成熟和飽和,已經沒有大幅增長的空間。
中國中車2015年度實現營業收入2419.13億元,同比增長8.98%;
而到2017年,中車全年營業收入2110億元,同比下滑8.14%,也就是收入還不及2015年多,研發投入當然沒有太大增長的空間。
一個是船舶現在中日韓競爭激烈,整個行業增長乏力,經營慘淡,這個大家都知道,研發投入也沒有太多增長的空間。實際上我國船舶產業的增長主要靠軍事工業來拉動,大家都知道我國目前號稱每年下水一個艦隊,大量的軍艦在建中,其實船舶工業的一個亮點。
運輸設備最大的增長機會還是來自于航空航天產業,中國商飛目前在日益壯大,根據央廣網2018年11月16日的消息,中國民用航空局在推進C919飛機型號合格審查工作,中國商飛公司綜合考慮研制進度和取證工作量,希望于2020年底取得C919飛機型號合格證。
第八個,也是最后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是儀器儀表制造業,
我們進口的第三大工業品就是儀器儀表,2017年總共進口454.6億美元,我國尤其是科研領域,非常依賴從國外進口高端科研設備,雖然國產儀器儀表近年來發展非常迅速,但是總體來說差距仍然非常大,例如基本上實驗室的高端科研儀器還是依賴進口。
儀器儀表行業究竟包括什么呢?
試驗儀器、光學儀器、醫療儀器設備、環境監測儀器儀表、工業自動化儀表與控制系統等。
而我國在儀器儀表領域的研發投入目前也非常少,2017年僅僅210.2億元,三年總共才增長了16.2%,這個速度離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還早。
在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面,我們還將面臨從實驗室,科研院所,日常監測,工廠等依舊依賴進口的情況。
2017年,中國儀器儀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 4622 個,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323 億元,同比增長 10.71%,
我們和進口的454.6億美元一對比,2017年出口為278.1億美元,逆差達到176.5億美元,比起2016年還增加了16.8億美元。
所以說中國的制造業并不是只有芯片產業逆差在持續擴大,儀器儀表產業也是一樣。
雖然我國也能制造一些高附加值的儀器儀表,例如包括顯微鏡,壓力測量儀表、測距儀、水平儀等商品出口金額較大。
總體而言,我國儀器儀表企業規模都還很小,雖然也在不斷整合,但是比較知名的企業,其營收規模也就是十幾億人民幣,全行業只有2個公司營收超過了100億人民幣。
隨著工業自動化在中國制造業的迅速發展,對各種儀器儀表的需求還會不斷增加。
同時,我國電力,燃氣和水務三大領域,由于政府有不斷實現自動化的訴求,
對智能電表,智能氣表(煤改氣),智能水表的需求也在迅速上升,因此我國電子技術的發展也多少可以讓儀器儀表產業受益,像做氣表和水表的金卡智能和新天科技,企業營收和利潤增幅均達到 40%以上。
另外就是我國非常弱勢的科學儀器儀表領域,和機床行業類似,由于外資品牌在市場上非常強勢,我國目前也在依靠軍工產業發展推進科研儀器儀表的國產化。
不過有意思的是,由于2017年中國開始了“環保風暴”,尤其是隨著國家對水、氣、土污染整治不斷力度加強,導致國內對環境監測專用儀器的需求增加.
不只是政府機構的需求增加,國內企業為了應對環保的壓力,也產生了采購儀器儀表的訴求,同時環保對減少和降低各類廢棄水,氣,固廢等排放的壓力是不可逆的,國內的龍頭企業,例如先河環保、雪迪龍、聚光科技等,增幅都較快,2017年都大于 20%。
最后一個是傳感器了,這方面我國也很落后,但是我國物聯網的發展,對于傳感器的要求增加,因此也會出現電子產業的資本,進入傳感器領域,或者和傳感器領域的國產廠家合作,共同推動國產發展的情況。
其他行業,本文先不關注了,或許還可以看下我國鋼鐵產業去產能的結果,
我們都知道,我國在這幾年(2015年底開始)實現大裁員的鋼鐵產業,根據工信部的數據,從業人員在2015年底還有362.7萬人,到2018年5月,從業人員數只有226.8萬人,兩年半的時間減少了135.9萬人。
另一方面,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的研發投入,也跟隨去產能出現了變化,
2016年全行業研發投入為537.7億元,下降了4.2%,而到了2017年,則出現了大幅的增長18.8%,去年我國鋼鐵產業也出現了業績大幅回升。
好了,本文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從研發投入看我國制造業的發展:
1:第一個趨勢是,從研發投入來看,以后的高薪崗位集中在電子(半導體),汽車,制藥三大產業里面,尤其是電子(IT)相關產業。
我們都知道程序員是一個普遍的高薪群體,這是過去十幾年中國的一個很顯著的變化,至少幾百萬中國家庭成為了高收入家庭,哪怕是從全球范圍來看,中國的程序員們都是高薪群體。
但是其實我國智能手機為核心的消費電子產業也是一個高薪產業,雖然無法和互聯網相比。
本科畢業生在華為,OPPO, VIVO,小米這樣的公司工作五年以上,拿年薪50萬以上并不困難。早在五六年前,深圳有的中小型手機方案公司,就能夠做到十幾個人的銷售團隊年終獎三百萬人民幣。華強北也是一個大量造富的地方,在華強北很多創業的老板,可以說學歷和能力并不高,但是因為敢闖敢拼,造就了不少高收入者,當老板的80后,90后,手下雇傭了幾個人甚至十幾個人,幾十個人的各種小公司在華強北比比皆是。
電子產業在系統之后,
核心零部件將是下一個高薪崗位方向,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半導體器件,另外還有顯示面板,攝像頭(鏡頭)等等。
以顯示面板為例,全國目前在不停的建廠,對工藝人才的需求在不斷增加,雖然總體而言,顯示面板產業離高薪還有距離,但是由于產業的廣闊性,也會產生大量高薪崗位。
我國各大面板企業,從京東方到華星光電,由于本土技術人才的缺失,大量雇傭韓國和臺灣的工程師和主管,雇傭人數動輒數百人甚至上千人,臺大教授甚至說“華星光電就是臺灣人培養起來的”,支付的薪酬也非常給力,實際上你如果不能給出幾十萬甚至百萬人民幣的年薪,根本沒有辦法吸引來自韓國和臺灣的顯示面板行業的人才。
而本土的人才卻相對工資較低,這種現象是技術能力缺失的結果。
制藥產業雖然目前的研發投入僅僅排在所有行業第8位,但是以起增速來看,逐漸進入前四位是可以預期的。制藥產業也是美國的核心產業之一。
在電子,汽車,制藥三大產業之外,
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鋰電池,輸配電設備,光纖光纜等),
化工產業(高端化學品和原料制造,新材料),
通用設備制造(工業機器人,激光器,注塑機),
專用設備制造(醫療器械,半導體生產設備),
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民用客機研發制造)這五個產業,
也會有一些子領域產生較多的高薪崗位,但是總體而言高薪崗位的數量或者比例是沒有辦法和以上三個產業比較的。
當然,電氣行業可能以后是個例外,因為電氣行業是以上五個行業中唯一一個整體全行業研發投入三年增加了20%以上的,大大的超過了其他四個,說明該行業中大部分產業的研發投入增長較快,未來也可以期待成為一個次高薪的行業。
比如鋰電池制造,在深圳有五年工作經驗的本科生,到ATL,欣旺達,惠州德賽電池等公司,拿20萬人民幣以上的年薪并不困難。
電子,汽車和制藥業,三年研發投入增速都在20%以上,必然會帶動行業薪資增長,
汽車產業的薪資,現在其實也還不行,這是因為自主品牌發展不力的結果,但是隨著該行業研發投入逐漸增加,國產逐漸高端化,未來是可以預期的。
2:中國比較大的落后產業
我們現在需要大量進口的工業品,除了半導體產業之外,
還有汽車和零部件,化工產品,儀器儀表,民用航空飛機,制藥和醫療器械,電子元器件六大項,這些都是我國進口前十位的工業品。
我們從研發投入來看,六大項里面
民用航空飛機,制藥業,電子元器件,汽車制造四項增速較快,
化工產業研發投入金額還可以,排在各大產業第四位,但是增速不快,
儀器儀表產業研發投入較少,2017年才210億人民幣,基數太小,
而且增速雖然還可以,三年的累計增速為16.2%,低于三年增長20%這個高速平臺,
而我國一年還要進口450多億美元的儀器儀表。
另外再強調一次我國軍工產業對落后產業的拉動作用,
我國目前比較慘淡處于虧損狀態的機床產業,船舶產業,
軍工牽引的需求成為行業的一個強心劑,華中數控參與的換腦工程,就是以沈飛,航天科技等軍工企業為主,保證國防工業自主可控。
中國海軍瘋狂的訂購軍艦,也為我國船舶企業在市場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提供了穩定的利潤來源。
同樣的還有民用航空工業,
由于在軍用飛機和軍用航空發動機領域的一系列技術突破,也為以中國商飛為首的民用航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助力,實際上如果看中國商飛的供應商,會發現各個軍工航空系統企業赫然在列。
另外還有科研使用的儀器儀表工業等等,在商用市場追求科研成果而購買外資品牌,
國產科研儀器儀表缺乏足夠市場空間的情況下,軍用需求的拉動也提升了國產科研儀器儀表的技術水平。
3:以IT電子產業為核心,各個行業正在逐漸交叉,方向在逐漸重合。
最為典型的是儀器儀表行業,盡管這是我國的落后產業,
你會發現儀器儀表在和電子行業的物聯網迅速的交融在一起,
而電子行業是目前我國研發投入的優勢方向,因此盡管儀器儀表行業研發投入慘淡,
但是卻可以因為方向逐漸交叉,從而接受到電子產業高研發投入的外溢。
以智能城市概念為例子,國內例如華為,中興,小米,???,阿里,乃至于騰訊等都在搞。
同樣的還有汽車產業,汽車在逐漸從機械產品向智能產品轉化,而我國在智能電子產品方向,不管是全球市場份額,還是研發投入,都明顯比汽車產業方向更有優勢。
因此我國在電動汽車時代,一定會比在燃油汽車時代占據更高的全球份額。
而且我們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的交叉,其實都是電子產業和某個產業交叉,
也就是發現每個產業都在逐漸的“電子化”,并且融入到物聯網當中,互相連接在一起,
這個連接讓原本兩個不相關的產業產生了交叉。
比如儀器儀表行業的電表,水表,氣表,原來都是人工抄表,現在智能化之后,成為了物聯網的一部分,電表,水表和氣表也實現了電子產品化
汽車在電動化和電子化之后,也通過車聯網融入到了網絡之中,理論上,你也可以在汽車里面讀取家里電表,水表,氣表的數據。
你的汽車,和你家里的水表,原本是兩個不相關的東西,
他們分屬于汽車產業和儀器儀表業,因為都實現了電子產品化,而連接在了一起,這就是電子產業向所有產業滲透的例子。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5G和半導體(芯片)如此的關鍵,
為什么全球的大公司都在競相投入,為什么美國對中國的5G技術和集成電路發展如此忌憚,
因為負責連接的5G和負責產品電子化的芯片,是兩個實現各個產業走向交叉融合的核心技術。
不同的產業交叉融合有什么好處?最簡單的,可以實現優勢產業帶動弱勢產業的發展。
我國的智能手機產業就是個例子,華為是全球通信設備領域的老大,但是我國卻在手機領域非常弱小,市場份額被國外品牌占據,但是其實手機本質上也是個通信設備,
因此在華為在轉向做手機之后,技術上能夠迅速的實現進步并且占領市場,尤其是極容易遭到專利侵權訴訟的國際市場,這跟其在通信技術方面的積累是不無關系的,相比之下,其他國產手機廠家走向國際市場,都需要大量的購買專利,以避免出現被訴訟。
再舉個例子,我們一提起大疆,都知道是搞無人機的,可是誰知道大疆已經進入了農業專用設備的領域呢,大疆開發的植保無人機和播撒系統,都瞄準了農業市場。

再比如國內的舜宇光學,我們都知道是國內消費電子品牌的供應商,但是舜宇光學把自己在電子產業獲得的利潤,同時也開辟了顯微鏡這個產業,而顯微鏡是屬于儀器儀表制造業。
總的來說,電子產業正在以超出想象的速度向所有產業滲透。
盡管現在汽車產業仍然是中流砥柱行業,但是隨著各行各業的電子化,或者說智能化,
從長期來看,各個國家之間還是IT電子技術(軟件+硬件)的競爭是核心(注意不是說其他產業不重要),
其產值將會越來越大,實現在所有產業中的產值最大化,
目前炙手可熱的5G,半導體,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等,都屬于IT電子產業。
我們看看美國人的市場估值里面,特斯拉甚至高于福特,通用這樣的美國老牌汽車廠家,顯然特斯拉的強項并不在于機械技術,而是IT電子技術,這也充分的說明了美國人對未來趨勢的判斷。
一句話說,簡單的說,作為普通員工,要想收入還不錯,學IT是最好的出路。
下一篇文章,我們看看中美的“賽道競速”情況,
我們都知道中國經濟總量10年內超美國已經是全球共識了。那么在最核心的幾個產業呢?
我們說的超過美國,當然只是滿足于總量的超過,而是要真正的實現中國人的平均水平過的比美國人更好。
這就不得不依賴于產業的進步,這個下一篇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