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對這里唯一的印象,僅限于刀郎的那曲《德令哈一夜》。雖然記不清歌詞,但詩一般的歌名,也曾令他心馳神往。
只是與德令哈的緣分來得太突然,從9月27日項目中標公告發布,到楊超得知自己作為骨干,被抽調指派立即趕往青海省德令哈市籌備9月30日的項目開工,準備時間不過兩三天,他甚至來不及和女朋友道別。
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柴達木盆地東北邊緣的德令哈是雙面的,水天一色的托素湖,哪怕只是點綴在茫茫戈壁中的滄海一粟,卻也波濤洶涌、拍岸有聲,叫人眼前渾然一幅描繪游牧民族性格的畫卷。

巴音河映襯下的德令哈之夜
但另一面,這里海拔3100米,高寒缺氧、干燥多風,2012年至今,人口也未能突破十萬。據說,德令哈曾多次向國家能源局申請批準建設光伏“領跑者”基地,它熱誠期盼著如同楊超一樣,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
所謂光伏發電“領跑者”計劃和基地建設,是國家能源局2015年起推行的一項旨在促進光伏發電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市場應用和成本下降,通過市場支持和試驗示范,以點帶面,加速技術成果向市場應用轉化,以及落后技術、產能淘汰的戰略性工作。其核心目標,是要推動我國光伏發電實現2020年用電側平價上網。
2018年3月下旬,經過一番激烈的“競爭優選”,德令哈如愿被國家能源局批準為2017年(也稱“第三批”)光伏發電十大應用“領跑者”基地之一,根據規劃,這一基地首期裝機規模將達到500兆瓦。
楊超所供職的單位——協鑫能源工程有限公司,則是此番在“領跑者”基地建設貫穿始終的“競爭優選”原則遴選下,才脫穎而出的。其將全面負責德令哈“領跑者”基地1、2、3號,裝機規模合計100兆瓦項目的EPC總承包工程。
如今,全國裝機規模達到100兆瓦的項目都是極為少見的,這無論對楊超所供職的單位,還是擔當質量檢測重任的楊超而言,都是一次挑戰,一份榮譽。
“德令哈‘領跑者’項目是公司的臉面,中標了不是勝利,順利并網,并且高質量運營才是勝利,所以我們從全國各地項目上抽調來了這幫小伙子,他們各個都是獨當一面的干將。”前來慰問一線員工的協鑫集成黨委書記梁文章告訴記者。
其實,楊超與如他一樣被抽調到德令哈項目上的戰友們都有心理準備。年長楊超將近十歲,作為項目副經理的張杰至今都憂心忡忡,“裝機達到100兆瓦規模的項目,一般建設規劃都要按5個月計,但我們的工期算到12月31日,滿打滿算只有3個月。”
重重險阻 上凍前完成土建
楊超笑著指指一臉嚴肅的張杰說,“11月5日那天晚上,他喝醉了。是喝啤酒醉的。他是啤酒王子。”
可能是不善酒力,或如釋重負,張杰默認了那場酒醉,“我們趕在上凍前完成了80兆瓦的混凝土樁基礎(土建),那天實在是太開心了。”
的確,在那之前,戰友們沒有人會想到他們能夠在11月5日完成土建,就喝上來到德令哈后的第一頓慶功酒。
“德令哈市政府為了保證工程質量,會在上凍前的11月15日,下令全市商業混凝土站停工。”土建主管馬超里給記者解釋,“如果上凍以后再施工,一方面開挖難度會增加,另外,開春以后混凝土往往一踹就碎了,就像豆腐渣一樣。”
盡管經驗老道的協鑫能源工程有限公司總裁時愛國,早早就下達了要趕在上凍前完成土建的死命令,但在實操中,劉銀濤(黨員,德令哈項目項目總經理)、張杰還是遇到了不少棘手狀況。

黨員、德令哈項目總經理劉銀濤
“最先碰到的問題是用工緊張。在前期,我們掏孔、清孔,都是聘請的當地農民工,但由于能夠勝任這項工作的總共就那些人,我們還是非常擔心會有一些我們考慮不周到的管理問題,影響了項目的進度。”張杰說,“為了工人們的安全,也為了穩定軍心,我們每天派車來往幾十里之外的柯魯柯鎮接送他們;同時,要保證物資、設備運輸的及時,做好儲備,安排好施工,確保不窩工,讓每個工人都有活干,有工資領。”
“比如在混凝土的供應上,從9月30日到11月5日這段時期,最多的時候項目要消耗近400方/車的混凝土差不多每天30車,但德令哈全市才有兩個商混站,又面臨11月15日混凝土斷供,這里卻有總計500兆瓦的項目在陸續開工……,為了確保任何一車混凝土都不送錯工地,沒辦法,我們這些人就必須站在各個關鍵路口,頂著零下15℃甚至零下20℃的嚴寒,迎著大風、吃著沙塵,為混凝土車做‘人肉導航’。”

德令哈項目副經理張杰(左一)和本報記者
但即便如此,猝不及防的2018年第一場雪還是在11月1日這天突然降臨了。
“下雪確實對施工進度影響很大。”張杰還記得,“起初,我們的設備從江蘇運過來,兩個司機輪換著開,只要三天就能到德令哈。但是這邊下雪了,加上江蘇那邊還起了大霧,高速采取了限流或者封路的措施,導致一批設備運過來最長要花一個星期。”
所幸,無論用工、高寒缺氧,還是下雪,重重難題都被劉銀濤、張杰和一眾兄弟們有條不紊的克服了。
“其實缺氧反而幫了我們,是我們加速工程進度的絕招。”年輕的楊超打趣說。
馬超里急忙解釋,“我們來這里的人幾乎每個人都有高原反應,除了扛不住已經下去的人外,留下來的人因為氣壓低,氧氣少,每天晚上都睡不著覺。那種感覺就像喝多了咖啡,一整天都不困”。
根據張杰的經驗,在3100米海拔的高原作業,工人的工效至少要打七折,“在這里不能劇烈運動,甚至不能快走,否則容易得肺氣腫。”
攻堅戰 12月31日前完成并網
截止記者到訪的12月5日,德令哈項目已完成固定支架安裝50兆瓦,組件安裝40兆瓦,平單軸安裝5200根,達到了平單軸安裝總量的85%。“逆變器、箱式變壓器的安裝也完成了將近30%。同時,電氣工程也已啟動,全場5條高壓集電線路,已貫通了1條,計劃未來一周內實現剩余4條全部貫通。”電氣負責人、高級經理王胤如數家珍地說。
而此時,算上11月1日的那場雪,德令哈項目上的戰友們已經經歷了足足三場大雪。
“11月15日那場雪前,為了方便工人施工,我們進行了撒件(把零部件按照標配提前布放于安裝點),但還是經驗不足,沒想到大雪才下一半,螺絲等小件就被雪掩蓋住了。我們只好趁著中午的時候,機械、人工齊上陣,再把這些零件挖出來。”
“有了這次教訓,之后我們就只撒大件,不撒小件了。也根據天氣變化對工序進行了合理優化,比如在天氣好的時候安裝支架,下雪的時候安裝組件(下雪對組件安裝影響相對小)。這樣一來,應對最近12月1日的又一場雪,就顯得從容了很多。”
按張杰的說法,盡管實際進度超過的工期安排,但后邊的工作將更重要,更艱巨。
“比如我們這個項目由于要保護植被,所以不能平整土地,這就對打孔、支架的安裝,尤其是后續安裝平單軸(追蹤陽光,可獲得較固定支架高出15%-25%的發電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張杰介紹,“平單軸是聯動的,要保證在一個標高上。為了達到精度要求,我們為它配置了PHC高強預應力混凝土管樁,還根據地勢定制了從3.5米-9米的不同樁型。”
“下一步除了要確保在12月底前完成全部主體工程外,最核心的任務是要以達到驗收標準為目標,進行調試。”
隨著工作重點的轉移,主持質量檢測工作的楊超逐漸成了項目上走的最晚人。
“比如我要對組件進行兩次EL測試(使用電致發光的原理用于檢測太陽能電池 組件內部缺陷),確保它們在安裝前后都不存在踩踏或施工不當造成的隱裂等問題。”楊超繼續說,“我還要負責進行高壓實驗,諸如電纜耐壓、直流電阻測試,箱變油的檢測等等。”
“走得晚點倒是挺好,我有機會觀賞德令哈的夜,它真的很美,我經常把浩瀚的星空拍下來,但由于沒有網絡,必須要等到回宿舍后,才能發給女朋友看。對了,我還看到過三次流星。”
楊超也由衷認同項目建設要為植被保護讓路,“這里其實植被很少,有一點駱駝草、沙蔥、野菊花,我還看到過雪兔。但由于降水少,沙石多,土地沒有足夠的營養,植被要是被破壞了,就很難恢復。”
除了要時不時的安撫下遠在安徽老家,由于思念故意賭氣的女友,更令楊超郁悶的是工地上沒網,電的供應也不穩定。“主要我得處理文件,編寫EL測試報告。很多時候,這些工作都要回到市里的宿舍才能完成。”
“由于天氣越來越冷,我們的柴油發電機之前還能用0度或者-10度的柴油,現在就連-20度的也經常會凍。不過我們有對策,比如早上起來就用皮卡車帶動柴油發電機啟動,我們還給叉車挖了個土窖,給它保溫,確保早上最冷的時候也能發動。”王胤說,“不過也有無可奈何的事,比如之前我們吃了20天的方便面、火腿腸,由于這里海拔高,氣壓只有700左右,水燒到80度就開了;現在有食堂了,吃到的米飯和粥也還是夾生的。”
“這些困難到都能夠克服,下邊就希望12月31日順利并網吧,到時候我要再跟兄弟們一起喝一頓慶功酒。”但在慶功酒前,張杰和兄弟們還要經歷兩次考驗——分別通過由青海省電力質檢站,以及項目業主方進行的兩次驗收。
“實際上,并網以后,2019年1月份,大家還要堅守崗位,那時候主要是對局部進行查漏補缺。我估計春節前可以有一批人回家。”但作為“大哥”,以及項目副經理,張杰大概率要在這里過年。
“我看看吧,不行拉媳婦過來陪我過年,這邊有火車通到蘇州的,但從德令哈到拉薩,到上海,再到蘇州,也要30多個小時……”
那天,盡管高原反應愈發嚴重,梁文章還是久久不愿離開工地。
回到北京,劉銀濤告訴記者,截止12月11日,德令哈項目已完成固定支架安裝57兆瓦,組件安裝44兆瓦。同時,電氣工程全場5條高壓集電線路均已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