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級電站——龍羊峽水電站(央廣網記者張雷攝)
從西寧乘車向西南行進150多公里,便來到“萬里黃河第一鎮”——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龍羊峽鎮。
龍羊峽是黃河流經高原草地進入峽谷區的第一個峽口。1976年,龍羊峽水電站開始建設,178米高的“萬里黃河第一壩”造就了黃河流域最大的人工水庫——龍羊峽水庫和黃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級電站——龍羊峽水電站。
1987年,龍羊峽水電站并網發電,從此,水力發電便開始與傳統的火力發電賽跑。隨著拉西瓦水電站、李家峽水電站、公伯峽水電站等黃河上游梯級電站相繼并網發電,水電很快便超越火電,成為青海第一大電源。
青海的水電建設還在繼續,后來居上的光伏發電則在青海大地快速崛起。
距離龍羊峽水電站50公里的塔拉灘,原本是一大片荒蕪的退化草場,如今已成為全國首個千萬千瓦級太陽能生態發電園。
龍羊峽水庫(央廣網記者張雷攝)
12月1日,記者乘車來到塔拉灘。汽車在一望無際的太陽能光伏電板間的公路上行駛了很長時間,才進入黃河水電龍羊峽水光互補光伏電站。
乘坐電梯登上高高的觀光塔,放眼四周,依然看不清太陽能光伏板的邊緣,仍在向外擴展的“藍色海洋”與遠處的雪山和藍天白云相接,構成一幅令人驚嘆的壯美畫面。
海南州能源局副局長呂占春介紹,目前園區規劃占地總面積已從2012年的77.9平方公里增加到609.6平方公里。園區共入駐企業42家,建成并網發電4445兆瓦,累計投資達520億元,年平均發電量達60億千瓦時。
更為神奇的是,塔拉灘光伏發電與龍羊峽水力發電“互聯互通”,構成了目前全球運行最大的“水光互補”項目——龍羊峽水光互補一、二期850兆瓦并網光伏電站。
太陽能光伏電辦組成的藍色海洋(央廣網記者張雷攝)
黃河公司光伏園區電站及龍羊峽水光互補站長劉濱介紹,光伏只能在白天發電,陰雨天發電量會迅速下降。為解決光伏發電間歇性、波動性和隨機性較大的問題,公司主導相關科研院所,共同研發了水光互補協調運行控制系統,填補了國際大規模水光互補關鍵技術的空白,為我國清潔能源提供了互補的新型發展模式。
除了“水光互補”,還實現了“牧光互補”。大面積的光伏電板吸收了太陽熱能,片片蔭涼庇護了沙化的土地,塔拉灘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重新生長出來的綠草,為當地牧民帶來了意外收獲。上面發電,下面放羊,實現了太陽能產業、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畜牧業協調發展。
而在三百公里外的柴達木盆地,另一個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基地也正在加緊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