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璧經濟開發區瞎7個社區,人口24000余人。2014年底,葉廟、三張、西集社區因位置偏僻、經濟基礎薄弱等原因,被確定為貧困村。近三年來,3個貧困村認真落實國家扶貧政策,積極實施多項扶貧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西集去年“出列”后扶貧工作持續發力,葉廟、三張也將在今年底“摘帽”。成績的取得,與國家光伏扶貧項目實施密不可分。廣大群眾普遍認為,是光伏發電,點燃了貧困村的脫貧希望,加快了“三無”貧困戶的脫貧步伐。

所謂“三無”貧困戶,指的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的無資金、無技術、無勞動能力的特困群體。經統計,開發區3個貧困村共有“三無”貧困戶56戶,其中葉廟16戶、三張31戶、西集9戶。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之初,正當開發區和相關社區為這批“三無”貧困戶尋找脫貧路徑之際,適逢國家出臺光伏扶貧的利好政策,中利集團決定在靈璧實施包縣脫貧工程,為全縣73個國家建檔立卡貧困村每村建設0.5MW光伏+農業脫貧項目。經考察論證,將葉廟、三張、西集3個貧困村的光伏農場建在了葉廟社區丁汪居民組東部的荒山上,占地10.86畝,隨后又在該光伏農場西側,建起了惠及開發區3個貧困村外加其他鄉鎮4個貧困村的更大規模的光伏農場,占地面積近50畝。同處葉廟的前后兩期光伏電站分別于今年1月和7月并網發電。光伏項目樁距跨度8米以上、組件高度4米以上,可滿足農業機械化操作,光伏組件采取單板安裝,可滿足農作物達到70%的日照條件,實現光伏+農業的收益扶貧。天氣晴朗時,一排排太陽能光伏板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煞是壯觀。

據光伏扶貧項目建設方資料顯示,一個0.5MW光伏+農業收益項目,平均年收入約60萬元,扣除還本付息等費用,可使村級扶貧收益達30萬元,其中每個貧困戶年增收約3000元。另外,光伏設施下面的高校農業生產項目,年畝均收入約8000元。葉廟光伏農場采取“光伏+農業”的經營模式,既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增加了農業產值,同時也為脫貧攻堅助了一臂之力。光伏電站自并網發電以來,便源源不斷地向國家電網輸入電能,為貧困村和“三無”貧困戶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春夏之際,當走進葉廟光伏農場,映入眼簾的是,成群的鴨鵝在水中嬉戲,成排的光伏設施讓人嘆為觀止。農場內,筆直的水泥道路將農場有效分割,各種植區塊里面,茄子、黃瓜、西紅柿、小青菜等青翠欲滴、長勢旺盛。農場里,不時可見三兩個管理人員在拔草、捉蟲、修枝、松土。丁汪居民組的丁君華是貧困戶中的五保戶,今年67歲,建光伏農場占了他家1.7畝荒山地,原先荒山地年收入不足千元,現在土地入股每年收益1700元,加上政策兜底的每年3600元五保供養金,以及光伏扶貧收入,實現脫貧已完全沒有問題。

縱觀葉廟光伏扶貧項目,有幾點值得肯定。一是貧困戶不出一分錢即可享受光伏發電收益,提高了貧困戶的造血功能;二是光伏項目不僅發電,還能發展農業,實現了“智能發電+特色農業+農民就業”的精準扶貧模式;三是光伏項目選址荒山地,除了裝機量較大,還降低了并網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