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總體處于產能過剩的狀態,硅片環節的過剩尤為突出。根據PVInfolink的統計數據,截至2018年2季度末,全球硅片總產能超過160GW,年化產能利用率僅有74.6%,低于上下游的多晶硅和電池片環節。
盡管面臨過剩,由于新產能的生產成本較既有產能有明顯優勢,2018年硅片的產能仍在大舉擴張,其中單晶硅片從46GW增加至73GW,同比增長60%,增量主要來自隆基、中環等龍頭企業的擴張,多晶硅片從98GW增加至114GW,同比增長17%,主要來自金剛線改造帶來的切片產能自然增加。

過剩背景下,硅片行業的規模效應和馬太效應非常明顯。
龍頭企業產能更大,供給穩定,在不利環境下開工情況也占優,相較而言,二三線廠商產能較少,開工率受行情波動大,導致毛利率和競爭力較低。觀
察“531新政”之后硅片行業的開工情況,除了晶科、阿特斯等一體化企業維持滿產之外,第三方硅片企業的開工情況都有不同程度下滑,賽維、昱輝等二三線企業下滑尤其明顯,多晶硅片廠商旭陽雷迪直接退出市場。
為了加速構建規模壁壘,一線龍頭加速擴產以鞏固市場地位。以單晶硅片市場為例,近年來隆基、中環兩大龍頭的總產能占比已從2015年的50%左右迅速提升至2017年年底的70%以上,預計還將進一步提升。

第三方為主、一體化為輔的供應格局
硅片市場的主要供應商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垂直一體化廠商(晶科、晶澳、天合等),只要現金成本不高于外購成本,他們通常使用自己生產的硅片,這也是“531"新政后這些廠的硅片產能仍然能夠滿跑的原因之一。
另一類是第三方的龍頭廠商,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隆基、中環和協鑫三大供應商,滿足一體化廠商的硅片缺口和其他電池廠的硅片需求。
根據PVInfolink的統計數據,截至2018年上半年,六大一體化組件廠和三大硅片廠的產能份額已達全球產能的50%以上,產量份額則超過55%。
其中,協鑫、隆基、中環三大硅片廠2018年上半年的產能和產量份額分別達到36%和40%,頭部效應非常突出。

六大一體化組件廠的產能和產量份額均為20%左右,剩余80%主要是第三方硅片企業。
這是由于硅片產品同質化程度較高,成本的規模效應比較明顯,因此除了早期從硅片行業起家的晶科,多數一體化組件廠近年來已經放緩了擴充硅片產能的步伐。
截至2018年2季度末,六大一體化組件廠的硅片產能超過26GW,加上協鑫和隆基部分內部消化的需求,內部化的硅片需求達到30-35GW,占硅片總需求的30~35%。

▌細分市場淺水難養蛟龍,單多晶龍頭面臨激烈競爭
單多晶細分市場的競爭格局已經逐漸清晰。
單晶硅片市場目前是由隆基和中環構成的雙寡頭格局,兩家合計占整個硅片市場16.7%的市場份額,占整個單晶硅片市場55.8%的份額。
2018年1月,隆基提出了《關于單晶硅片業務三年(2018-2020)戰略規劃》,預計單晶硅片產能從2018-2020年分別達到28/36/45GW;中環在2018半年報中也預計到2018年年底公司單晶硅材料產能將達到23GW以上;雙寡頭憑借低成本繼續搶占二三線廠商的市場。
多晶硅片市場則是協鑫一家獨大。
2017年前CR9達到60%,其中協鑫占多晶硅片市場份額26%,其余第三方多晶硅片廠商市占率最高也僅有6.5%,晶科、阿特斯等第三方硅片廠的份額總計達13%。
“531新政”對多晶硅片的沖擊尤為嚴重,531之后榮德、高佳等二線第三方硅片廠紛紛降低開工率,旭陽雷迪直接關停,預計多晶硅片未來的格局將以協鑫、一體化組件廠和少量第三方企業鼎足并立的狀態。
隨著龍頭企業產能進一步擴張,單多晶細分市場空間已經難以容納細分龍頭的長期成長,協鑫、隆基、中環三大寡頭之間將出現激烈的正面交鋒。
預計到2018年底協鑫、隆基、中環的產能分別達到30GW、28GW和23GW,一體化組件廠的硅片產能達到30GW以上,假設2019年全球硅片需求為110GW,僅三大龍頭和一體化組件廠產能已可滿足全部需求,因此2019年硅片行業的價格和毛利率仍將面臨較大壓力。
供過于求將持續,成本同質化導致毛利率處于低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