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認為,大力發展儲能,改進電力系統調峰方式、用好低谷清潔電力等創新發展,也將在我國的能源變革中起到重大作用。在制度建設上,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考核制度、綠色電力證書交易機制等政策,也將為可再生能源全額保證性收購、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如今,80多歲的杜祥琬仍然在為中國能源轉型發展奔走呼吁。他認為,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能源走過了一條從高速發展到逐步轉型的道路,能源革命的核心是能源結構向低碳轉型,可再生能源將成為未來的主導能源。

高質量發展 清潔能源潛力巨大

清潔替代、電能替代是能源轉型的大勢所趨。歷史經驗表明,要成為主導能源,往往會經歷漫長的過程,比如煤炭替代薪柴用了173年,石油替代煤炭用了106年。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如何從替代能源成為主導能源,能否實現高質量高比例發展,才是關鍵。


可喜的是,我國在這方面已經開展先行實踐,如青海已經實現216小時100%由清潔能源供電。未來,我國如何才能建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化能源體系,實現能源系統從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轉型?杜祥琬認為,要實現我國可再生能源高質量、高比例發展,需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大電網要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發展,進而逐漸實現可再生能源友好型,即提高有間歇性的風電、太陽能發電的并網率。具體來說,就是到2020年,將棄風、棄光、棄水的比例降至5%以下。此外,應在高速雙向通信技術的基礎上,利用先進的傳感和測量技術、控制方法及決策支持系統,實現電網的智能化。

2、做好國內電網的區域互聯,強化清潔能源開發消納。其中,發展微能源網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杜祥琬說,微能源網是能源互聯網最基本的子單位,是綜合型的能源局域網。它以能源優化利用為導向,與能源互聯網有機連接,是智能化區域能源生產、使用、存儲、調度和控制的系統;它可以通過能源存儲和優化配置,實現本地能源生產與用能負荷基本平衡,實現風能、太陽能、天然氣等各種分布式能源多能互補,按需與公共電網靈活互動。

3、因地制宜發展分布式能源。近年來,我國的分布式光伏、風電、天然氣等都有很好的發展勢頭,尤其在中東部地區,比重逐年上升。分布式能源有利于實現能源效率最優化,需因地制宜發展。發展分布式能源需要相關政策的支持,如我國工商業屋頂分布式光伏的理論安裝容量不小于300吉瓦,但由于缺乏相關標準,目前滿足要求的屋頂不到30%,如果完善相關政策,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4、沿海各省應大力發展海上風電、分布式光伏、核電及少量的水電、生物質能和地熱,減少對外來煤電的依賴,提高能源自給能力。


越來越多企業認識到自建光伏電站的優越性

中國的企業業主一直面臨著控制運營成本和實現企業社會責任目標兩大挑戰。電費占運營支出比率大,成本競爭激烈。未來,融資和上市對于企業碳信息披露和碳排放限制更嚴苛,即將出臺的碳稅和碳交易政策讓使用清潔電力成為了企業和公共事業機構的必修課,而非選修項目。

盡早地使用光伏綠色電力,不僅能早早地幫您企業降低運營成本,還能樹立行業綠色標桿形象,營造良好的企業社會形象和行業綠色領導力形象,在實現企業社會責任同時,贏得更多美譽和社會認同。


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了自建光伏發電的優越性,大型企業,特別是擁有面積廠房的企業,自建光伏電站,可以說是大勢所趨的選擇,最主要的優勢有以下三點:

一、穩定的收益回報

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由于大多被安裝在建筑屋頂,能有效地保護屋面材料不受陽光和極端天氣的破壞,延長屋頂的使用壽命。在夏季,屋頂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能幫助建筑自然降溫,減少近15%的空調成本。

二、節能低碳利融資

由于在發電過程中沒有化石燃燒,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相較傳統的火力發電站能產生顯著的節能效益,如二氧化碳的減排、二氧化硫的減排以及水耗的減少。隨著碳市場的逐漸成熟,政府和金融市場對于所有企業在上市、融資、環保等方面的碳排放和碳足跡信息披露提出硬性要求,這將成為每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以綠色企業身份獲得社會認同和商機的最佳途徑。未來,與金融市場相關的綠色法律法規對于企業碳排放的限定將更為嚴苛,綠色分值被納入企業的信貸評級中,作為企業能獲得更優惠的融資機會獲能否批準上市的重要審核標準。


三、綠色建筑大勢所趨

在霧霾不斷的今天,生活和辦公場所是否健康、舒適、綠色、環保,得到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現代企業將“綠色建筑”作為辦公、生產場所選擇和建設的首選條件。可以說,綠色建筑已經越來越成為工、商業設施發展的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