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8日,隨著變壓器一陣低沉的轟鳴聲,廣東省江門臺山市汶村鎮廣州發展漁業光伏產業園二期50兆瓦工程順利通過廣東電網公司江門供電局驗收,正式并入江門電網,向外輸送“漁塘上的電能”。

據悉,該項目是江門市目前規模最大的漁光扶貧項目,分三期工程進行,已投產運行的前兩期工程占地共1700畝,年發電量超1億千瓦時,并網發電產生效益后以分紅的形式長期發放精準扶貧幫扶資金。為助推該項目的順利落地,江門供電局堅持政企聯動,不斷提高光伏并網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全力做好服務工作,獲得當地政府和客戶的一致好評。

因地制宜 探索光伏扶貧與生態相結合的模式

汶村鎮位于廣東省臺山市西南部,南瀕南海,北靠笠峰山系,“控山帶海,利兼水陸”。在這樣環境優美的地區發展大規模的工業項目顯然是不太合適,要在保護好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基礎上發展經濟,才是兩全其美之策。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江門市扶貧部門與江門供電局在了解了各種光伏扶貧相關的國家政策、產業優勢之后,最終確定了光伏扶貧與當地生態相結合的漁光互補模式。漁業光伏發電是一種新型漁業——發電立體產業鏈,在魚塘上方架設光伏板,下方水域養殖魚蝦,形成“上可發電、下可養魚”的發電新模式,利用太陽能資源發出綠色無污染電力。

通過上級政府支持、鎮自籌、幫扶單位資助三方面籌集資金,汶村鎮政府積極引進江門廣發漁業光伏有限公司,在江門供電局的全程護航下,一座占地面積約1700畝的水產經濟光伏一體化基地拔地而起,園區目前共安裝光伏發電板31萬塊,平均年發電量達到1億多千瓦時。

“汶村鎮這次開展漁光扶貧,本身就無經驗可循、無老路可走,唯有不斷探索。”汶村鎮鎮長黃來興說,“幸虧得到了國家政策和江門供電局的支持,我們的項目才能如此順利開展。”

服務有招 協助二期工程順利開展

2018年12月25日,在暖冬陽光的照耀下,魚塘上的光伏發電板泛著晶瑩的藍光,江門供電局驗收小組正忙著做投運并網前最后的驗收工作。“臨近新年,這個項目成功通過驗收并順利并網,算是給鄉親們一份特殊的新年禮物。”驗收小組組員龐海涵說。

本次驗收為第二期50兆瓦工程,該產業園的第一期50兆瓦工程,已于2017年6月中旬投產并入電網發電。一年前,第一期50兆瓦工程準備接入電網時,對于江門供電局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為保證一期項目順利接入電網,該局協調落實配套工程的各個關鍵環節,用8個月時間完成接入系統方案批復、項目招標、可研編制批復、項目核準、設計施工、項目投產等工作,同時專家組在優化電網結構,縮短供電半徑,應用新技術、新材料等方面提出有效解決方案,降低能源損耗。

第一期50兆瓦項目順利投產后,二期項目的相繼啟動給供電管理服務工作帶來一系列的挑戰。為解決這些問題,汶村供電所成立漁光扶貧小組,專門對接漁光扶貧項目。“汶村鎮漁光發電項目時間跨度長、投資大,相關業擴工作也向我們提出了更高的服務要求。”汶村供電所副所長黃錦泉說,“我們通過制定業擴工程檔案資料目錄,能夠迅速答復客戶辦理所需的資料,同時也積極送服務上門,了解項目一期運行情況,協助二期工程的順利開展。”

“有了供電部門的支持,一期工程的運行情況和效益都比我們的預期要好。”廣州發展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臺山二期項目工程管理主管蔣偉律說,“有了第一期的經驗,我們對于第二期未來的效益也是充滿了信心。”

政企合作 探索更多光伏扶貧新路子

在汶村鎮廣州發展漁業光伏產業園,大片的太陽能光伏電池板整齊排列,在電池板下面,魚、蝦等水生動物悠游嬉戲。這個“上可發電,下可養魚”的大型光伏項目預計可讓汶村鎮政府在2018年至2020年3年回收資金129萬元,可分配汶村鎮55戶建檔立卡的190人每人每年2263元,之后9年每年獲得10萬元的投資收益,收益由汶村鎮政府進行統籌管理,變“輸血式扶貧”為“精準扶貧”,創造性地將光伏應用與扶貧開發結合在一起,讓扶貧擁有“造血”功能。

“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我們希望這次的漁光扶貧真正幫助到老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讓光伏扶貧事業得到老百姓發自內心的認可。”黃來興說。

接下來,江門供電局將繼續協助汶村鎮開展漁業光伏第三期工程,引導村民參與光伏扶貧項目,帶領貧困戶踏上綠色脫貧之路。“我們爭取在2020年,使建檔立卡的55戶重點扶貧對象實現穩定脫貧,并建立長效扶貧機制,長期穩定實現本鎮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黃來興說。

“漁光扶貧項目是加快脫貧步伐、拓寬脫貧致富的一項新舉措,不僅能讓老百姓快速脫貧,還能享受國家帶來的政策優惠。”江門供電局計劃發展部主任莫穗江說,“我們也將繼續與政府、企業保持合作,推廣、探索更多光伏扶貧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