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能源轉型的提速和電力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能源、電力、用戶三者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緊密,“綜合能源服務”的概念逐漸被行業所熟知。雖然我國的綜合能源服務尚處于起步階段,但未來市場前景廣闊,據相關測算,到“十三五”末,我國綜合能源服務產業有望超過8萬億產值規模。

 

當前,我國正處于能源轉型的關鍵時期,能源成本高等問題十分嚴重,綜合能源服務可有效提高能效、降低投資運營成本,有利于推進能源供給側改革,帶動和提升能源相關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目前,傳統能源產業(電力企業、電網企業、燃氣企業、設備商、節能服務公司、系統集成商以及專業設計院等)都在策劃綜合能源服務轉型,綜合能源服務產業競爭也十分激烈。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以及電力改革進程加快,綜合能源服務將成為更多能源企業轉型發展的方向。

兩大電網積極布局綜合能源服務

近來,國網和南網頻頻發力綜合能源服務,綜合能源服務熱度有增不減,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門話題。

南方電網產業部近日發布了《關于明確公司綜合能源服務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產業〔2019〕2號),該文件明確表示要“進一步明確綜合能源服務發展重點和業務界面,為客戶提供多元化的綜合能源供應及增值服務,支撐公司向能源產業價值鏈整合商轉型”。

根據文件內容,南方電網綜合能源服務將主要聚焦于新能源、節能服務、能源綜合利用、電能替代、儲能、科技裝備、創新服務、“互聯網+”等八大業務版塊,重點抓住產業園區、工業企業、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商業綜合體、交通樞紐、數據中心等對象,瞄準重大項目資源,統籌運用能效診斷、節能改造、用能監測、分布式新能源發電、冷熱電三聯供、現代儲能等多種技術,開展并引領綜合能源服務業務發展。

不久之前,國家電網也出臺了《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關于推進綜合能源服務業務發展2019-2020年行動計劃》,根據該計劃,國家電網在未來兩年內,將通過布局綜合能效服務、供冷供熱供電多能服務、分布式能源服務、專屬電動汽車服務等四大業務領域,推進相關技術設備研發和示范工程建設,建立市場化的運作體系,不斷深化綜合能源服務業務發展。

早在2017年,國家電網就下發了《關于在各省公司開展綜合能源服務業務的意見》,開啟了向綜合能源服務商轉型之路。據了解,2018年,國家電網26家省公司積極開拓綜合能源服務市場,累計實施2943個項目,實現綜合能源服務業務收入49億元,同比增長133%。從業務領域看,實施綜合能效服務項目數量最多,占比73%,供冷供熱供電多能服務項目數量占比15%、分布式能源服務項目數量占比9%、專屬電動汽車服務項目數量占比3%。

綜合能源服務是啥?

兩大電網對綜合能源服務的重視程度不言而喻,可以預知綜合能源服務市場將迅速由“藍海”轉變為“紅海”。那么,綜合能源服務究竟是什么?其實目前國內外尚無對綜合能源服務的統一定義。但可以肯定的是綜合能源服務包含兩層含義:一是綜合能源,涵蓋多種能源,包括電力、燃氣和冷熱等;二是綜合服務,包括工程服務、投資服務和運營服務。

作為一種新型的為滿足終端客戶多元化能源生產與消費的能源服務方式,綜合能源服務涵蓋能源規劃設計、工程投資建設,多能源運營服務以及投融資服務等方面。簡單來說,就是不單銷售能源商品,還銷售能源服務,當然這種服務主要是附著于能源商品之上的。對于供電企業來說,就是由單一售電模式轉為電、氣、冷、熱等的多元化能源供應和多樣化增值服務模式。

綜合能源服務這一新業態的出現,打破了不同能源品種、單獨規劃、單獨設計、單獨運行的傳統模式,提出綜合能源一體化解決方案,實現橫向“電熱冷氣水”能源多品種之間,縱向“源~網~荷~儲~用”能源多供應環節之間的生產協同、管廊協同、需求協同以及生產和消費間的互動,具有綜合性、就近性、互動性、市場化、智能化、低碳化等特征。為適應形勢變化,將催生出各種新的消費模式和商業模式,綜合能源服務既有利于中小企業創新創業,也有利于推動傳統能源企業轉型,可以采用混合所有制、PPP等各種靈活模式,推動信息產業與能源產業融合、輕資產與重資產融合、金融產業與實體經濟融合。

綜合能源服務商主力軍

新時代下的能源綜合服務具有傳統能源生產消費的技術和運營屬性,融合了新的商業模式和業態,將更具有戰略和商業屬性。目前綜合能源服務的主要市場參與主體可歸為能源公司、售電公司、服務公司和技術公司四類。

1能源公司

這類公司主要是重資產企業,規模相對較大,以大型國企為主。一類是傳統能源企業轉型,另一類以產業鏈延伸為主。配售電改革給部分傳統能源企業提供了轉型和延長產業鏈的機遇,也為部分新能源企業提供了資源整合和升級的契機,推動公司由單一能源供應商向綜合能源服務商轉變,打造新的利潤增長點,提升公司市場競爭力。與傳統能源公司相比,新型的能源服務公司直接面向用戶或增量能源市場(新開發的區域里建立新的能源基礎設施),業務往往包含多種能源。

2售電公司

這類公司主要是新成立的企業,既有國企,也有民企,以中小企業規模為主,圍繞售電業務展開的綜合能源服務商。目前成立的售電公司上萬家,公示的3000家左右。從市場的參與者來看,在政策的趨勢下,售電公司的市場主體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特點。按照電改9號文,鼓勵進入售電公司領域的主體主要包含以下幾類:現有供電公司、大型發電企業、節能服務公司、工程建設公司、大型工業園區以及有條件的社會資本。除了上述參與者,目前參與到售電領域的企業還包括了民營電氣設備企業、分布式能源企業等。另外,不少上市公司也已進入售電市場。

3技術公司

這類公司主要是輕資產企業,包括傳統能源技術公司以及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技術、人工智能等新業態為主的技術公司,主要將信息技術與能源相融合,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提供用能優化和管理方案,適合開拓一些新型增值服務。

4服務公司

這類公司主要也是輕資產企業,規模相對較小,包括各類設計院、EPC單位、工程服務企業、節能服務公司、需求響應服務、分布式能源方案設計單位、智慧能源解決方案服務商等。根據用戶需求可提供各種增值服務,如提供蓄熱受托、能效管理、用能診斷、設備維護、整體供電方案等多元化服務,以及搭建多種生活產品交易平臺,實現電力、自來水、燃氣、熱力的批發和零售,提供從電力、天然氣到可再生能源供應等一系列的綜合解決方案。

基于以上分析,最有可能成為綜合能源服務商的主力軍是能源公司和售電公司,而大多數能源公司主要以大型國企背景的公司為主,具有先天優勢,但一些有實力的民營企業不容小覷,另外最有可能崛起的就是售電公司。售電公司將以售電為切入點,進行業務拓展,而這部分公司存在大量的民營企業,只要有好的商業模式就會迅速崛起。

綜合能源服務市場潛力分析

目前,我們討論的綜合能源服務中的關鍵業務包括:供電、供氣、供熱、供冷、節能服務、分布式能源、儲能、微電網、電氣化交通、充電樁以及供氣、供水等管廊基礎設施。綜合能源服務整合了不同的能源服務業務,具有更多的利潤增長點,易于形成規模效應,有效降低成本,市場潛力巨大。

從市場需求看,若僅選取供電、供氣、北方城鎮供熱、分布式光伏、節能服務、微電網、儲能七個主要的業務領域進行分析測算,2017年市場規模超4.9~5.47萬億元,到2020年市場潛力至少為5.28~6.29萬億元。

 

供電市場潛力分析

售電市場之所以能夠吸引上萬家公司的加入,主要得益于其萬億級的市場需求容量。據此測算,2017年全國售電市場容量為3.7萬億元。

《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社會用電量預期為6.8~7.2萬億千瓦時。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降低電網環節收費和輸配電價格,一般工商業電價平均降低10%”。隨著電改的不斷推進及技術進步,電價還將繼續下降,這意味著全國電網企業平均電價下降速度將超過5%,假設每年按5%的速度下降,預計2020年電價約為0.5元/千瓦時,屆時電力銷售市場規模約為3.4~3.6萬億元。

 

供氣市場潛力分析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運行快報統計,2017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2373億立方米,目前全國天然氣平均銷售價格約為2~3元/立方米,據此計算,2017年我國天然氣市場規模約為0.47~0.71萬億元。

《天然氣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使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力爭提高到10%左右,逐步把天然氣培育成主體能源之一。在目前我國霧霾現象頻發的狀況下,各地都加大了“煤改氣”的力度,天然氣需求出現爆發式增長。2017年,在氣源供應不足的情況下,天然氣年消費增量超300億立方米,增幅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按此趨勢,預計到2020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極有可能實現3600億立方米,考慮到天然氣供應緊張和技術進步因素,價格增減相抵消,天然氣價格仍按2~3元/立方米測算,屆時我國天然氣消費市場潛力將達到0.72~1.08萬億元。

供熱市場潛力分析

近年來,我國城鎮建筑取暖面積持續增長。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北方地區城鄉建筑取暖總面積約206億平方米。其中,城鎮建筑取暖面積141億平方米,農村建筑取暖面積65億平方米。城鎮地區主要通過集中供暖設施滿足取暖需求,城鄉結合部、農村等地區則多數為分散供暖。按照20~40元/平方米/采暖季測算,預計2017年北方供暖面積將達到156億平方米,僅北方城鎮取暖市場規模就可達到0.31~0.62萬億元。

根據《住房城鄉建設事業“十三五”規劃綱要》,十三五期間,城鎮新建住房面積累計達53億平方米左右。據此測算,預計2020年北方城鎮取暖面積將達到190億平方米,僅北方城鎮供暖市場規模可達0.38~0.76萬億元左右。此外,由于人們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提高,南方供暖需求呈不斷上升趨勢,因此,供暖市場潛力十分巨大。

 

節能服務市場潛力分析

根據中國節能協會服務產業委員會最新發布的《2017節能服務產業發展報告》顯示,節能服務產業持續較快增長,規模效應初顯。2017年我國節能服務產業產值達414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6.3%,增速較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其中,2017年合同能源管理投資額達到1113.4億元,比上年增長3.7%;合同能源管理項目融資預計超過700億元。這表明,節能服務公司在做大做強的路上呈現出良性發展態勢。截至2017年,從事節能服務的企業有6137家,較上年增加321家,年均增長率較2016年降低1.7%。

照此發展勢頭,《“十三五”全民節能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節能服務產業產值比2015年翻一番,預計達到6000億元的目標任務,有望提前完成。

 

分布式光伏市場潛力分析

2017年,分布式光伏出現爆發式增長。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分布式光伏新增裝機1944萬千瓦,增幅高達3.7倍,占新增光伏總裝機的36.6%,較2016年提升24個百分點,創歷史新高。2017年1~11月,我國分布式光伏累計裝機2966萬千瓦,分布式光伏發電量達137億千瓦時,考慮各級政府補貼后的電價約為1~2元/千瓦時,市場容量約為0.01~0.03萬億元。

按照《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分布式光伏發電裝機將達6000萬千瓦,建成100個分布式光伏應用示范區,園區內80%的新建建筑屋頂、50%的已有建筑屋頂安裝光伏發電。由此可見,適合安裝在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大型工礦企業以及商場學校醫院等公共建筑屋頂的分布式光伏正漸入佳境。考慮到光伏成本將繼續快速下降、后期將逐步取消補貼以及極有可能提前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等因素,價格仍按1~2元/千瓦時計算,光伏發電全國全年平均利用小時數按1204小時計算,預計2020年的市場潛力將超0.07~0.14萬億元。

 

微電網市場潛力分析

微電網是指由分布式電源、用電負荷、配電設施、監控和保護裝置等組成的小型發配用電系統(必要時含儲能裝置)。微電網分為并網型微電網和獨立型微電網,可實現自我控制和自治管理。并網型微電網既可以與外部電網并網運行,也可以離網獨立運行;獨立型微電網不與外部電網連接,電力電量自我平衡。

微電網作為互聯網+智慧能源的重要支撐以及與大電網友好互動的技術手段,可以提高電力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促進清潔能源的接入和就地消納,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在節能減排中發揮重要作用。券商預計,十三五期間,微電網將撬動數百億的增量市場需求。

 

儲能市場潛力分析

儲能是智能電網、可再生能源高占比能源系統、“互聯網+”智慧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支撐技術。作為綜合能源系統的重要支撐,儲能可以起到削峰填谷作用,提高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納水平,支撐分布式電源及微網,促進能源生產消費開放共享和靈活交易、實現多能協同。

根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統計,2000~2016年應用于用戶側(即分布式發電及微網領域)的投運儲能系統累計裝機量為107.9兆瓦(不包含抽水蓄能和儲熱項目),占全部裝機的比例為57%。其中2015年7月~2016年12月用戶側安裝比例占全部規劃的54%。隨著可再生能源比例的增加,預計2017年用戶側將保持高增長態勢。而在這一增長態勢中,園區依舊是熱點,在東南沿海等地區,已有很多園區開始參與儲能系統建設,特別是新建園區。不僅如此,很多企業參與園區儲能建設的積極性也很高。此外,政府的很多示范項目也將落地園區。儲能在用戶側的應用具有最濃厚的商業化氣息,特別是儲能在分布式發電與微網、輔助服務、用戶側需求響應和電動汽車車電互聯系統領域開始涌現出一些市場機會和創新模式。預計到2020年,儲能總裝機規模最高將達24.2吉瓦,在后續儲能補貼等政策出臺的情況下市場規模將達1000億元。

(責任編輯:小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