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戶用光伏獲取國家補貼的希望越來越渺茫,“平價上網”的理念再度火了起來。事實上,這可以說是部分經銷商無奈的割肉回血行為——面對數量龐大的庫存積壓,除了降價賠本搞促銷,似乎也沒有什么好辦法。
但不同品牌光伏產品組成的系統質量千差萬別。據了解,河北地區戶用光伏系統零售價最低已跌破3元/W,而采用一線品牌組件、逆變器的系統,零售價仍在4元/W上下,同時要承擔5-10年的售后質保責任。
從近期各大系統品牌企業組織的招商會來看,已有多家企業的代理商提貨價低于3元/W,某種程度上這也代表了下一步的價格趨勢——補貼沒有著落,為了不放棄這塊蛋糕,企業只能吐出一部分利潤,留住之前的經銷商。
然而,經銷商和農村老百姓并不領情。在經銷商看來,系統品牌就算再降,也不可能比組裝產品價格更低,推廣之路依然困難重重。而廣大群眾則對光伏充滿質疑:網上什么說法都有,這個真的不是騙局嗎?
聽聽一線經銷商和用戶怎么說吧:
經銷商A
我能拿到更便宜的
來自河北河間市的趙先生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如果從市場上采購組件、逆變器等產品,成本可以控制在2.5元以下;如果使用回收組件,成本控制在2元/W以內完全沒問題。“無非是我比較講道義,不坑老鄉罷了,有些人可不在乎這些。”
考慮到河北地區戶用光伏市場的價格一直是全國最低,目前當地已經有部分經銷商開出3元/W(全款)的系統零售價格,普通老百姓沒有辨別能力,對行業品牌沒有概念。即使把利潤壓到很低水平,依然無法與他們競爭。
“如果買他們的全套系統,加上安裝施工成本和業務員傭金,成本就達到3.5元左右,推銷起來很困難,我自己還不賺錢,何必呢?”
用戶B:
推銷人員滿嘴跑火車
浙江溫州的邵先生看著手機APP上顯示的“日發電量:22.9kWh”苦笑不已。今年3月,在經銷商的誘惑下,他安裝了一套8KW家用光伏系統,當時得到的承諾是每天能發40度電,每年收益超過1.6萬元。
最初幾天,這套光伏系統的發電量確實能達到承諾的水平,但隨著雨季的到來,發電量大幅減少,收益也受到影響。“后來我才知道,一天發40度電是最理想的情況,下雨肯定會少發電。”
當得知永嘉縣0.25元/kWh度電補貼只有5年,并非覆蓋光伏系統全壽命周期時,邵先生大呼上當。“當初只想著他家產品的發電量最高、收入最多,沒想到全是套路,這不是坑人嗎?”
用戶C
安裝完才告訴我沒補貼了
山東招遠的孫先生給當地國網公司打了無數個電話,詢問光伏發電國家補貼的消息,每一次都會失望地掛斷,唉聲嘆氣。他表示,經銷商建議他裝光伏時說,清潔能源可以得到國家補貼,發電量按7毛5的價格回收,還展示了打印出來的政策文件。
“按照他的說法,每年給我1000塊錢,十年以后電站就歸我了,這么好的條件,沒理由拒絕啊!”孫先生興致勃勃地考查了一番,之后便與經銷商、銀行簽訂了相關貸款安協議,安裝了一套10KW光伏電站。沒想到,等項目并網時,光伏政策發生劇變,上網電量只能拿到不到0.4元的燃煤電價,連還貸款都不夠。“現在那家公司已經不干了,銀行每天催我還錢,我冤不冤啊?你說,是那家光伏公司騙我,還是電力公司把補貼貪污了?”
對于這個問題,我實在沒法回答。
在《戶用光伏平價上網:你別鬧了行嗎?》和《分布式打假時代 呼喚經銷商、媒體加強行業責任感》兩篇文章中,我對分布式光伏市場的種種亂象進行了簡要分析,借此提醒廣大群眾擦亮雙眼,提防種種騙局,也呼吁企業誠信經營,不要破壞光伏行業的聲譽。
然而在與各地用戶交流的過程中,我依然有深深的無力感。縱使光伏媒體磨破嘴皮,依然有很多老百姓選擇“價格最低、承諾發電量最高”的產品,依然有經銷商“賺一筆就走”,身后留下無數運維黑洞。
當老百姓遭遇欺詐、或者認為自己上當受騙時,他們不會指責某一家具體的企業,而是直接怒罵:“光伏都是騙局!”這就是2017年以來行業急劇擴張帶來的惡果,需要很長時間慢慢消化,才能改變光伏在基層民眾眼中的形象。如果繼續任由低價產品侵占市場,等到光伏真正實現發電側平價上網時,這個行業早已人人喊打,再也不會有人選擇清潔能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