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么能阻擋漢能前進。”
文 | 華商韜略 華彥
被警方帶走未歸的李河君,或許會在某些時刻,特別懷念2015年3月。
3月5日那一天,漢能薄膜發電的股價沖到了9.07港元,李河君持有的股權,因此價值2552億人民幣,這讓他超越馬云、王健林、馬化騰、宗慶后等一眾新老人物,躋身中國內地首富。
對這頂新帽子,李河君的看法是:我對首富并不關心。
但當他說出這番話的時候,烏云正朝著漢能的天空加速趕來。
【日投千萬,狂人豪賭水電】
2002年那場豪賭,是李河君一生最重要的決定之一。
拿著5萬塊借來的資金,廣東人李河君曾經在中關村賣過電子元器件、計算機,后來做貿易、投礦產、做礦泉水生意。
在1993年,李河君已經賺到了幾千萬,不甘心一直做一個二道販子的他,迎面撞上了一個空前的機會。
90年代的中國,正在工業化的階梯上快速攀升。國家電力供應緊張,大力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小水電。
幾經周折后,李河君把發展方向鎖定在這個領域,不斷擴大自己的水電版圖。
從1993年到2003年,他把自己有的、自己能借到的錢都砸進了水電站,從廣東、浙江、廣西一直干到青海。其中,標志性案例包括以12億元收購青海尼那水電站。
依托將近10年的基礎,到2002年,李河君構思出了一個嚇死人的偉大計劃:在金沙江中游,投資750億元,興建6座總裝機容量約1400萬千瓦大型水電站的大藍圖。
曾經,舉全國之力才搞出一個葛洲壩,而李河君的這張藍圖相當于5個葛洲壩。整個行業當然不相信他。國家發改委也不由分說地把6個項目,全部分給了剛剛成立的國有電力企業,如華能、華電、大唐。
沒煮熟的鴨子飛了,李河君也絕不答應。走投無路下,他真的瘋了:把發改委告上法庭,逢人便講:“是他們把我們逼急了!”
峰回路轉的是,在一位高層領導表態,應該給民營企業一個機會的關照下,李河君雖然贏得不夠偉大,但也可以算是贏家:他獲得了6個項目中規模大過葛洲壩,也是條件最好的一個——金安橋水電項目。
▲漢能金安橋水電站總裝機300萬千瓦
仍是目前全球由民營企業投建的最大水電站
但這個項目,卻幾乎壓死了李河君。
李河君需要面對的,首先是體制上的障礙,要層層去突破,處處去燒香。其次,是移民、技術、工程建設等一系列的問題。整個金安橋,施工現場涉及河流長達8公里,筑起的壩高180米。最大的挑戰來自資金壓力。開工高峰期,每天需要上千萬的投入。
手上的錢投光了,李河君就到處借。借不到了,就丟卒保帥,把前些年建設的效益好的優質電站一個一個出售,包括青海尼那水電站也都被忍痛割愛。
能賣的資產都賣了,還不夠,李河君就開大會,開小會,把高管個人和家里的錢一個一個往外掏。但即便這樣,金安橋依然像個無底洞,不知何時能到頭。
各種壓力下,不少人與李河君分道揚鑣。也有人趁機下手,告訴李河君不必這么辛苦,把項目盤給他們好了,并且開出讓他可以賺到兩、三百億的條件。
困難重重中,李河君鋼鐵意志,向死而生,遇到人就講,這早已不是錢的事,只要我還有口氣,就要博到底。
精誠所至,金安橋終于金石為開。
2011年3月,金安橋一期240萬千瓦機組并網發電。當天,李河君搞了一場盛大慶典,把朱軍、朱迅、譚晶、汪峰、孫楠、韓紅、郭峰、毛阿敏等明星一一請到現場,為艱難抗戰的光榮勝利干杯,并以“一件事情你堅持90%的時候,只有10%的收獲;堅持到最后的10%,就有90%的收獲”的慶典感言,一抒胸中志氣與惡氣。
累計投資近200億元的金安橋電站,總裝機容量達300萬千瓦,是國內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民營企業建設的百萬千瓦級特大型水電項目,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由民企投建的水電站。它也讓李河君成為大贏家。按2萬元/千瓦的裝機容量來算,金安橋電站價值600億元,除掉100億元負債,凈資產高達500億元。
包括金安橋電站,漢能目前控股或參股的水電站的權益裝機容量已高達600萬千瓦,其規模相當于2.3個葛洲壩。
一個金安橋,名和利都足夠了,但狂人李河君的選擇卻是:繼續把自己拋入更大的狂浪。動靜更大,目標更高。
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