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幾乎是全國各行各業最艱難的一年,但在各方壓力存在的同時又醞釀著新的生機,儲能人依舊激情澎湃,滿懷期待。新型儲能、鈉電、碳酸鋰、戶儲、電化學儲能、儲能電池等各種儲能關鍵詞揪著儲能人的心,儲能萬億級賽道的價值空間給了業內人士為之奮斗的理由。
回望2022年,儲能行業到底是在“躁動喧囂”中空有熱情,還是已走向“爆發元年”?梳理2022年儲能行業十大關鍵詞,一同明悟未來發展之路。
儲能十大關鍵詞
PART.1電價上漲
2022年4月,山東省出臺《關于完善居民分時用電政策的通知》,峰段電價每千瓦時提高0.03元(含稅,下同);谷段電價降低0.17元;2022年下半年,我國河北、河南、江西等地,更是陸續出臺電價調整政策,大幅提升了儲能項目峰谷電價收益水平。
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6至7月,德國、日本、韓國、法國、英國、美國等16個國家地區發布電價上漲消息,8月時歐洲國家最高電價突破600歐元,達到峰值,同比上漲了500%。
制約國內儲能行業發展的最大原因就是投資收益回報率,在儲能的各類收益模式當中,電價水平是最大的影響因素之一。若采用高峰時段電價上浮、低谷時段電價下浮的模式,就意味著峰谷電價收益將大大提升。
PART.2新型儲能
新型儲能配置靈活、響應迅速,更加適合新能源儲能消納。一般來說,新型儲能就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儲能技術,包括機械儲能、電化學儲能、化學儲能、熱儲能、電磁儲能等多種技術路線。
隨著電價的上漲和成本的降低,新型儲能的熱度也將越來越高。根據國家發改委/電科院預測,到2025年我國新型儲能市場裝機規模超30GW,2030年新型儲能裝機容量將達到1.5億千瓦。
PART.3強制配儲
為助推儲能行業發展,減少棄風棄光等問題,強制配儲最早于2020年登陸光伏裝機大省山東省試行,初步建立起市場機制,并自2021年以后,尤其在2022年以來全國二十多地推行。由于強制配儲提高了新能源發電投資成本,行業內對該政策的普適性發起多番討論,逐步激發了共享儲能、電價調整等多項新政策、新方法、新熱點。
PART.4安全事故
安全、性能和成本,是儲能規模化發展必須解決的三大“門檻”。安全問題不解決,其他都是“零”。儲能對能源戰略和能源轉型有多重要,它的安全發展就有多牽動人心。2022年儲能行業安全事故頻頻,每次發生不同程度的火災事故都引得行業內外一陣揪心。
電站事故頻發,鋰電池熱失控是引發儲能系統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鋰電池充放電的過程中,一部分化學能或電能轉化成熱能,如儲能系統散熱不佳,可能致熱失控,造成電池短路、鼓包、出現明火,最終引發火災、爆炸等安全事故。
儲能熱管理是保證儲能系統持續安全運行的關鍵。熱管理價值量占比相對較低,但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PART.5光儲融合
隨著國家新能源配儲的意愿越來越高,“光儲融合”概念受到各界關注。光儲融合并不是光伏系統和儲能系統的簡單組合,而是要依靠技術上的深度融合,才能實現儲能系統效率和經濟性的最大化。比如在項目建設之前,可以根據技術條件和項目所在地狀況,調整儲能逆變器型號、電池類型、能量管理系統等方面,提升項目運行效率和收益。
2022年下半年以來,國內風光儲一體化招投標項目明顯增多。11月11日,工信部、住建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第三批智能光伏試點示范活動的通知》。強調要支持培育一批智能光伏示范企業、支持建設一批智能光伏示范項目,優先考慮方向之一就是光儲融合。應用新型儲能技術及產品提升光伏發電穩定性、電網友好性和消納能力,包括多能互補、光伏制氫、光伏直流系統、自發自儲自用等方向。
PART.6源網荷儲
為進一步深化能源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2021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關于推進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的指導意見》。為保證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高效運行,必須加速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保障大規模新能源順利消納,源網荷儲一體化應運而生。
至今,源網荷儲正式實施近兩年,從實際項目來講,較少有符合源網荷儲概念的一體項目,示范型項目居多,更多偏向光儲融合一體化方面。
源網荷儲牽涉發電側、電網側、用戶側等多個方面,目前,“源網荷儲一體化”由于重視程度較高,在我國已有初步實踐,如上海電網在黃浦、世博、張江和上海經研院辦公區建成4個“源網荷儲一體化”運行示范項目;鄂爾多斯伊金霍洛旗蒙蘇經濟開發區零碳產業園等。
PART.7共享儲能
從當前各省的實踐來看,共享儲能模式因其優勢多元、模式共贏,越來越多地得到市場認可。
一是因為優勢多元。相較于新能源自配儲能的分散式發展方式,共享儲能具有調度運行更高效、安全質量更可控、經濟效益更凸顯等多重優勢。規模化采購儲能設備和建設施工,可降低儲能電站成本,減小項目建設初期投資壓力和未來運營風險。
二是因為模式共贏。穩定共享儲能電站收益來源、建立可持續的商業運營路徑,是共享儲能模式推廣應用的關鍵。國家明確鼓勵新能源企業通過自建或購買儲能調峰能力來履行消納責任,因此新能源企業可向共享儲能電站購買一定比例儲能容量、按年支付租金。除向新能源企業收取租金外,共享儲能還可參與各類電力市場獲取相應收入,用于彌補運行成本,提升項目經濟性。
據公開信息不完全統計,2022年新增的共享儲能項目達127個,總建設規模超17.15GW/38GWh。
PART.8儲能技術
經過“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國家和產業的持續投入,中國儲能技術的水平快速提升,壓縮空氣儲能、儲熱儲能、鉛蓄電池、鋰離子電池、液流電池和鈉離子電池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在關鍵技術和繼承示范方面也均取得重要進展,中國已成為世界儲能技術研發和示范的主要核心國家之一。
PART.9戶用儲能
全球戶儲正在蓬勃發展,主要驅動因素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政策的不斷加碼支持,二是高收益的經濟性驅動。
戶用儲能受眾主要分布在歐洲市場,2022年因歐洲能源成本和電價的攀升,疊加局部沖突帶來的影響,居民用電成本高+供電穩定性差,帶來戶用光伏高增,進而帶來戶用儲能市場超預期的爆發。
國內戶用儲能市場尚且處于剛剛起步的狀態。我國新能源占比在大幅提升,國內市場對于戶用儲能的關注度也非常高,但因為成本和市場需求等原因,遠遠沒達到戶儲爆發的程度,當前國內戶儲相關企業的主要營收區域仍是海外市場。
PART.10儲能IPO
作為中國儲能元年,2022年資本市場也對儲能板塊寄予厚望。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1月,A股儲能板塊相關上市公司共計294家,鋰電板塊相關上市公司共計333家,鈉離子電池板塊44家。
2022年,儲能行業有上百家相關公司成立,注冊金額高達423億元,其中有43家儲能技術服務新公司、54家電池新公司和7家抽水蓄能等。新勢力的入局,使得本就人才緊缺的儲能行業競爭更加激烈,搶人、搶礦的事情屢見不鮮。人才和上游礦產資源,也逐漸成為儲能企業吸引資本市場的重要籌碼。
(責任編輯: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