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作者:郭果
編輯:吳雙
風品:蒙多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ST科林的處罰靴子,終于落地。
2月13日,其公告稱,因錯誤采用總額法虛增2021年收入,公司被警告及罰款300萬元。
同時,作為違規行為的相關責任人,董事長杜簡承、財務總監李根旺均被罰150萬,并遭3年證券市場禁入懲罰。受此影響,兩人于公告同日辭去相關職務。
目前,收到退市風險通知的*ST科林已停牌。雖提交了聽證申請,可鑒于虛增應收、持續虧損、群龍無首的尷尬表現,多少翻身可能性仍要打個問號。
不禁感嘆,*ST科林何以淪落至此?
01
兩換主業 轉型迷途
公開資料顯示,*ST科林前身是科林環保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科林環保”)。公司于2010年11月登陸深交所。彼時,作為國內最大的袋式除塵設備制造企業之一,其主業聚焦于大氣污染控制領域除塵系統設計、袋式除塵器的研發、設計、制造、銷售。
隨著傳統產業結構調整,行業競爭加劇,公司主業亦遭瓶頸。2014年至2016年營收4.05億元、3.62億元、3.26億元。
面對三連降,科林環保將目光瞄向光伏發電、開啟轟轟烈烈的轉型大動作。2017年通過公開掛牌方式出售了科林技術100%股權,將原有的袋式除塵業務徹底剝離。
與此同時,積極布局光伏發電、大氣污染治理、工業VOCs治理等新市場。主營業務也變為地面式光伏發電站,分布式光伏電站項目的投資、建設、開發和運營。
足夠決絕,然遺憾的是,受光伏政策變動,下轄光伏電站項目墊資款無法按期收回,環保項目債務逾期等因素影響,科林環保業績再度于2018年變臉:
營收8256.39萬元,同比下降90.68%,凈利-5.65億元,同比下滑-1525.79%。經此一難,公司也元氣大傷,發展陷入低谷。
2020年12月,進退維谷的*ST科林再度尋求轉型。彼時,引入了戰略投資者杭州明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主業開始朝跨境電商服務領域轉型。*ST科林工作人員曾向《華夏時報》表示,未來趨勢是準備把光伏業務剝離。
然而,二次轉型仍沒逆天改命。2019年至2021年營收4867.18萬元、3938.28萬元、1.70億元。同期凈利-1.24億元、978萬元、-2965萬元。扣非后凈利為-5.40億元、-1.37億元和-0.09億元,連續3個會計年度扣非后凈利虧損。
02
退市邊緣游走 煩心事還在后面?
隨著業績連降,企業也披星戴帽。
自2018年財報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無法表示意見起,*ST科林便被交易所實施退市風險警示。此后兩年,*ST科林又因扣非凈利為負值,連續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直至2021年,公司業績由虧轉盈,才得以瞥見曙光。
2022年4月30日,*ST科林披露2021年年度報告同時,也發布申請撤銷退市風險警示的公告。
但深交所卻作出不予撤銷的決定。
面對2021年虛增營收行為的認定,*ST科林高管曾提出申辯。認為新媒體廣告投放業務按總額法確認收入,具備理論和實踐合理性,且行政處罰過重。
對此,深交所表示,*ST科林的第一項申辯由于未向其提交新證據,且據調查獲取的證據足以證明其以總額法確認相關收入不符合《收入準則》的相關規定。其企業堅持以總額法確認相關業務收入,導致營收虛增6719.35萬元違法情節惡劣,300萬元罰款適當,相關責任人亦不符減免處罰條件。
行業分析師于盛梅表示,按上市公司管理規定,*ST科林已觸及財務類和重大違法強制退市兩大退市指標。加之,公司虛增應收行為坐實,游走退市邊緣多年的*ST科林,此番大概率將難以翻身。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受罰或只是風波開始。按照《民法典》《證券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關于虛假陳述民事賠償司法解釋的規定,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實控人等,因虛假陳述等的證券欺詐行為,導致投資者權益受損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有關律師認為,2022年4月30日至2022年8月25日,買入*ST科林股票或債券,并在2022年8月26日及后,權益受損的投資者可以辦理索賠登記。
這意味著,即便退市仍承擔相關賠償責任,*ST科林的煩心事或還在后面。
03
歷史沒有如果 敗局幾多敬畏
回顧*ST科林歷程,不難發現,公司困境癥結源于主業轉型失敗。短短六年時間,兩度推動主業轉型,求變精神固然可貴,但顯然沒掌握好節奏、忽視了跨界風險。
2017年,*ST科林的資產負債率53.71%,隨著環保項目大額減值,2018年負債率飆至85.73%。此后三年長期保持在90%以上。之后,公司又殺向不熟悉的跨境電商領域。新故事剛啟一年便因虛增營收瀕臨退市,實在令人唏噓。
回頭來看,如果*ST科林第一次轉型時,沒有貪圖求大,選擇光伏、環保項目并舉,或許仍擁有轉圜余地。如第二次不鋌而走險、或是新業務不熟,落得虛假營收,或也不至當下的險境、敗局。
只是,歷史沒有如果。
往事不可追,來者猶可憶。慘痛教訓也為后浪們敲響警鐘。轉型跨界從不是輕松話題,如烹小鮮、如履薄冰,需慎之又慎,貴在業務協同性、實操精準力、市場前瞻度、合規敬畏心。
從事物發展規律分析,量變方能引發質變。對正在轉型的企業來說,升級即量變,轉型是質變。在自身業務問題不斷、造血不足前提下,大談升級并不現實,甚至步子太大還易加劇困題。
銳意進取更需尊重規律,把好快慢機、杜絕短視賭性,從不是一句空話。
不知痛定思痛中的*ST科林,能反思多少?改變多少?如果其還有反思改變機會的話。
能否絕境逢生,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本文為銠財原創
原文標題?:?*ST科林轉型迷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