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個光伏企業發布關于控股子公司收到《入圍通知書》的公告,中標金額約50億元人民幣,約為其在2022年度營業收入的4倍。本應是重大利好,沒想到卻引發了市場關注,甚至讓該光伏企業飽受質疑。

又一上市企業跨界光伏

4月11日晚間,泉為科技發布公告稱,控股子公司山東泉為收到云生智慧發來的《入圍通知書》,中標金額約50億元人民幣,約占公司2022年度經審計營業收入的391.58%。

資料顯示,泉為科技原用名為國立科技,一直致力于低碳環保新材料及其制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并于2017年正式上市。上市后雖然營收大幅增長,歸母凈利潤卻在逐漸下降,2020年和2021年更是分別虧損3.17億元和2.42億元。

2022年11月,泉為科技實控人變為褚一凡,后者曾于2021年2月至2021年10月,在新生代光伏企業華晟新能源擔任創新事業部副部長。入主泉為科技后大力發展光伏產業,并通過多次收購,拿下山東泉為35%的股權,成為其持股比例最高的股東。

今年4月1日,泉為科技發布2022年年度報告。全年實現歸母凈利潤731.92萬元,同比增長103.03%,成功扭虧為盈。

4月11日,控股子公司山東泉為又收到云生智能發來的《入圍通知書》,可以說是“雙喜臨門”。

50億入圍通知書風波

但也是本次入圍通知書,讓泉為科技引發了不小的關注。

在發布公告后,泉為科技就收到了深交所的公告,要求其對入圍項目的具體情況,包括但不限于項目應用場景、招標金額、招標產品要求、招投標供應商要求、招投標流程、各方權利義務等做出詳細說明,還涉及泉為科技的履約能力。

同時,本次項目招標方的身份也引起了很多業內人士的質疑,表示云生智慧并非央企子公司,后續可能難以完成項目。

但從跨界企業的情況來看,不同企業在跨界光伏初期,都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甚至包括相關的信息披露。

另一方面,云生智慧的央企背景雖然存疑,但不能否定其履約能力。相關招標網站顯示,今年以來,云生智慧就光伏項目舉行了一系列招標,除了泉為科技,晶科能源、東方日升也在擬入圍供應商之列,粵水電控股子公司更是已經收到中標通知書。

因此,本次泉為科技入圍結果究竟如何?還是看看后續的回復和項目進度吧。

打鐵還需自身硬

當然,打鐵還需自身硬。自2021年以來,從不同行業跨界光伏的企業并不在少數,部分已經成功轉型光伏。那么,泉為科技又有何底氣呢?

資料顯示,泉為科技光伏項目實施主體為山東泉為,后者于2022年4月成立后不久,就在山東棗莊投建高效異質結太陽能電池及組件項目,其中一期規劃6GW異質結光伏組件和1GWh儲能產能,目前已經具備了3GW光伏組件的產能。同時,還在安徽泗縣生產基地也已開工建設,規劃產能為5GW異質結電池和組件,計劃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光伏組件產品方面,泉為科技已經擁有泉耀、泉峰、泉星等多個系列組件產品。其中,泉耀系列異質結光伏組件,最高轉換效率為23.18%,全面積轉化效率超過23%。

領先的產能規劃和高效組件,讓泉為科技成為異質結新貴。

4月11日,泉為科技發布公告稱,聘任CHIW NYET SEONG先生(中文名:呂日祥)、夏寒松先生、雷心躍先生、劉聰女士為公司副總經理。

其中,呂日祥先生從事半導體研發、生產及光伏新能源行業工作長達15年,在研發、生產、品質管理等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曾參與多晶硅電池的技術研發,推動高效電池項目通過了江西省重大科技項目的專項驗收。

夏寒松先生擁有多年政府工作經驗,在國內多家央企和上市公司從事過新能源項目市場開發工作,曾牽頭完成海內外多個大型光伏發電項目的開發落地。

可以看到,泉為科技在光伏項目建設和人員管理上都進行了充足的準備,同時組件產品也有不俗競爭力,有望推動整體光伏業務高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