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傍晚,發改委、財政部、能源局聯合下發了《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其中規定:
今年安排1000萬千瓦左右規模用于支持分布式光伏項目建設。考慮今年分布式光伏已建情況,明確各地5月31日(含)前并網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納入國家認可的規模管理范圍,未納入國家認可規模管理范圍的項目,由地方依法予以支持。
這條“當天發文,立即執行”的嚴格規定,讓全國上萬名光伏經銷商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有人向索比光伏網抱怨稱,他們積壓了價值數百萬元的庫存,現金流出現嚴重問題,且正面臨未并網項目業主的索賠要求——如果沒有國家補貼,僅靠地方補貼和煤電脫硫脫硝電價,投資回報率將低于4%,還不如存余額寶來得實惠。

為了減輕自身壓力,部分開發企業向用戶提出:已建成戶用項目先并網,等待進入2019年指標目錄。如果國家從2019年開始發補貼,那么2018年6月至12月底的補貼損失,他們來補償!
聽上去慷慨激昂,大義凌然,但如果計算一下就會發現,這不過是經銷商去庫存的一種手段,實際讓利幅度并不大,反而會破壞市場秩序,給用戶帶來更多風險——如果下半年安裝量過多,2019年補貼指標可能更難獲取。
以江蘇無錫地區10KW項目為例,年發電量約12000kWh,從現在到年底,發電量按7000度計算。當地煤電脫硫脫硝電價為0.391元/kWh,距離調價后全額上網電價(0.7元/kWh)的差距為0.309元/kWh,企業給用戶的補貼為2163元;如果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補貼標準0.32元/kWh,企業給出的補貼也只有2240元。換言之,面對嚴峻的市場形式,這些企業正試圖以每瓦讓利2毛多的代價贏得老百姓的支持,消納大量庫存。
作為對戶用光伏市場調研最充分的媒體,索比光伏網見多了各種“企業補貼”。有假借初裝補貼之名、行降價傾銷之實的,有承諾長期補貼、撈錢后從此失聯的,也有付款前信口開河、付款后一問三不知的……正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國家補貼光伏項目的消息沒人看,個別企業以光伏之名騙錢的新聞屢屢上頭條。

當然也有一些安裝商,面對客戶的索賠,默默拆除光伏系統,蒙受的損失甚至超過降價銷售。“這套系統計劃是貸款安裝的,出了這個政策后,銀行拒絕放貸,客戶又沒那么多錢,我們只好把光伏板拆掉了。”
初步測算,目前全國未并網項目約為6-8萬套,經銷商手中的庫存價值則超過10億元。通過虧本銷售挽回市場信心并非長久之計,光伏人需要團結一致,呼吁國家向戶用領域單獨增加補貼指標。否則,很多系統集成商將破產,一大批人會從此離開光伏行業,“隊伍散了就再難重聚。”

一旦主管部門認為分布式光伏市場過度發達,很可能會再次降低補貼力度,進入目錄的難度也會明顯增加,直接損害整個行業的利益。如果2019年分布式裝機規模依然只安排10GW,就算所有工商業項目提前實現平價上網,不拿國家1分錢補貼,用一年的指標滿足19個月的戶用裝機需求也會非常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