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項被稱為光伏產業“史上最嚴調控政策”一出,便引起業內廣泛關注。筆者認為,此次光伏新政出臺,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意外有兩點。一是與往年國家發改委在年底時發布次年新能源標桿電價不同,此次調價提前到了年中,并專門針對光伏產業;二是新政包含了限制建設規模和市場化配置項目的內容,盡管字數不多,但針對性很強,直指光伏產業目前發展面臨的核心問題。如果說,以往政策紅利是光伏產業連續多年快速發展的“定海神針”,那么此次新政便是投向平靜湖面的一塊巨石,在行業內引起波瀾的同時,必將推動光伏產業優化升級。
所謂情理之中,則是基于兩方面的考慮。
一方面,隨著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和技術研發日益深入,光伏電站建設成本比“十二五”時期已大幅降低,補貼強度也隨之呈逐年下降趨勢。2016年12月份公布的《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到2020年光伏發電力爭實現用戶側平價上網。相比此次0.05元的降幅,2018年初的光伏上網標桿電價比上年下調了0.1元,2017年太陽能一類資源區比2016年下調幅度更是達到了0.15元,二、三類資源區降幅為0.13元。從近3年降幅看,此次降補并非斷崖式下降,屬于正常下調節奏。
另一方面,我國光伏產業近年來的發展呈現出規模大、增速快、效益低的特點。盡管發電新增裝機已連續5年全球第一,累計裝機規模連續3年位居全球第一,但部分地方棄光問題突出,低效益高速發展的狀況源自補貼,由此也造成了補貼需求持續擴大,導致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不堪重負,直接影響光伏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仔細梳理光伏行業新政,有人從降補、限速中看到的是危機,有人則從市場化配置資源中尋覓轉機。新政明確提出,所有普通光伏電站均須通過競爭性招標方式確定項目業主;各地、各項目開展競爭性配置時,要將上網電價作為重要競爭優選條件,嚴禁不公平競爭和限價競爭,確保充分競爭和建設質量。
辯證地看,盡管此次調控措施會對光伏發電、裝備制造等產業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但是在行業洗牌過程中也蘊含著巨大的機遇。那些技術裝備落后、依靠補貼發展等一些生長在政策溫室里的企業會被淘汰,同時將刺激整個光伏行業進一步降低開發成本,向無補貼模式發展;那些在技術研發中精耕細作的企業,將在新一輪大浪淘沙中脫穎而出。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也表示,根據當前發展實際,明確暫不安排各地普通電站建設規模。這既是緩解消納問題,也是為先進技術、高質量光伏發電項目留下發展空間。
從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角度看,光伏產業由政策驅動帶來的規模擴張,向市場競爭引發的提質增效轉型迫在眉睫。此次調控新政,或許就是一個巨大的轉折點。
有關部門近日發布了“史上最嚴光伏政策”,很多光伏領域上市企業在相關消息影響下受到重創。壓力之下,有部分企業對這一政策并不理解。
光伏企業相關反應可以理解,但是宣泄情緒于事無補,畢竟光伏產業已經到了不可不控的地步。隨著光伏發電裝機超預期增長,補貼缺口不斷加大和棄光問題頻現,已經影響到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光伏企業不能只注重短期的一己之利,應當為行業的長遠健康發展多做考慮。挑戰面前,光伏產業更需要“望遠鏡”,而不是“放大鏡”。
具體來看,對于這次新政的爭議主要聚焦在“嚴控規模”上。新政明確,根據目前行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今年我國暫不安排普通光伏電站建設,分布式光伏項目建設在2018年僅安排1000萬千瓦納入指標。這意味著整個國內光伏市場的裝機量與去年5300萬千瓦的裝機相比將出現大幅下滑。
事實上,這一政策變化并非突如其來。國家能源局每年都會根據實際情況,對當年的光伏裝機量發出指導性意見,今年4月份的國家能源局例行新聞發布會就提示了控制規模問題。但是,近年來我國光伏裝機一再突破規劃目標,2016年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容量3454萬千瓦,2017年由于分布式光伏、光伏扶貧的爆發更導致光伏規模有些失控,提前透支了市場消化能力。
然而,這種不正常的超預期增長不僅沒有引起光伏企業警惕,反而增加了各大企業擴張產能的信心。數據顯示,2017年擴產項目高達26個,生產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的企業都在擴產。正是在持續擴張產能的情況下,一紙嚴控裝機規模的新政讓企業措手不及。
目前,盲目攀升的裝機量已經嚴重威脅到了行業的健康發展。今年一季度,我國棄光電量16.2億千瓦時,棄光率4.3%,同時國家可再生能源基金的資金缺口截至目前已經超過1000億元,短期內難以解決。此外,光伏行業的野蠻生長導致泥沙俱下,產生了一系列質量問題。目前,我國對光伏發電每年的補貼約300億元。同樣作為清潔能源的風電,每年補貼僅50億元至60億元,其發電量卻是光伏的3倍。兩者對比可以發現,本次新政的意圖就是要規避更大的補貼缺口風險,使光伏產業更加健康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新政對于不需要補貼的項目是留有余地的,這也是為了將光伏產業發展的重點從擴大規模轉到提質增效、技術進步上來。不可否認,短期內新政將引發一定的行業波動,但大浪淘沙始見金,每一次產業調整都是一次優勝劣汰的市場洗禮,都會促進優勢企業更好發展,并加快科技創新的步伐,最終帶來光伏發電成本快速下降。期待以后光伏產業的發展越來越不需要依靠補貼,光伏行業的周期特性就越來越弱,更多地體現為長期的成長性。
當然,對于光伏產業也不能簡單的一限了之,國家需要出臺更多配套政策來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由于同樣的中國光伏企業,同樣的技術和產品,在國外建設的一些光伏電站已經實現了平價上網。但在國內,由于融資等非技術成本過高和棄光等問題,平價上網難以實現。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出臺更有針對性的政策為真正走向“光伏強國”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