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身體力行實踐民用光伏第一人

他是我國太陽能研究領域的權威之一

他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他是趙春江——

上海電力學院太陽能研究所所長

戶用光伏的第一顆火苗

中國第一座戶用光伏電站

2006年,他在自家屋頂(上海市閔行區莘莊鎮)架起22塊太陽能電池板,建起了全中國第一個戶用家庭發電站。當年12月10日,趙春江自己開始動手安裝,三天之后,中國第一個“家庭電廠”建成。12月15日凌晨零時正式開始運行,并且送入電網。

2006年12月4日拍攝的中國第一座戶用電站SMA逆變器施工前驗貨和施工照片

時隔12年后,趙春江老師在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當時國內光伏還沒有普及,光伏生產、安裝企業不是很成熟,這套電站設備都是經由朋友介紹選擇的,逆變器也是選擇的全球第一家逆變器生產商SMA。整個電站從太陽能電池板、逆變器、電表、交流保護開關和一套記錄系統全部由他自己設計、采購并請安裝公司上門安裝。原理很簡單:22塊太陽能電池串聯,發出直流電,經過逆變器轉化為220V、50Hz的電流,正負不超過0.5Hz。當時總價超過14萬元。盡管當時價格比較貴,現在看下來,當時推廣的相當有意義!

一顆時刻關注電站發電量的癡心

即將跨越10000kwh的歷史時刻 跨越10000kwh的瞬間

趙老師,他有一套專門的設備,專門用來監測太陽能電站發電量。 這套專門檢測發電量的設備記錄了從2006年到2012年的6年間,這座發電功率約3000瓦的家庭式太陽能屋頂電站天天無故障運行,日均發電近9000瓦時(9度電),除了供家里白天用電外,剩下的三分之一電量并入大電網,逆向“發”電。2010年4月2號10點,他更是通過這套設備拍攝下了當時報社爭相拍攝的爆炸性新聞——電量跨越10000KWH的瞬間,令當時的趙春江老師得意不已。

08年第四季度運行報告 07年第四季度運行報告

記者在與趙老師討論發電量問題的時候,驚奇的發現這套電站沒有衰減量,反而有所增加!趙老師解釋:這個是有一定說法的,原來發電效率是趨于一個新的考核過程,光伏電站配套設備好的條件下,新的太陽能電站的效率不會比出廠一兩年的太陽能電站運行效率高,電站運行兩三年之后它就像成熟了一樣,發電運行會更順暢,所以效率反而會有所增加。

陽光變能源 情懷不落幕

趙老師還告訴記者“光伏電站夏天效率低,冬天效率高”。同一條件下,記錄的冬天發電的效率明顯比夏天高,這是因為溫度的問題。趙老師在設計安裝自己電站的時候充分考慮到溫度問題,老虎窗(注:指一種開在屋頂上的天窗)的問題。他采用了倒L型,最上面的一排是八塊板,第二排是五塊板,第三、四排四塊,第五排一塊,這樣把老虎窗問題完美的避開。

趙老師還提到當下比較追捧的跟蹤式電站,表示個人不贊成戶用安裝跟蹤式。首先跟蹤式對于戶用來說沒有明顯的優點,雖然跟蹤式比固定式每天在同樣的光照條件下可多發20%-30%的電量,但是成本也是提高了許多,綜合的性價比可能固定式的更劃算;另外“多一個零件,就多一個故障點”,特別是轉動零件,比較容易出故障。趙老師建議說,任何東西的出現都有它的緣由,但是當前建議戶用電站安裝的話,當跟蹤式便宜到不能便宜的時候再考慮。

趙老師雖然已退休多年,但是一直在活躍在光伏事業的前線,如今,趙老師懷揣著一顆對光伏的熱忱之心又開始投入到光伏全直流發電、儲電、供電系統的應用研究當中......希望趙老師的研究事業蒸蒸日上。陽光事業,陽光心態,陽光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