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從2016年起光伏行業連續兩年展開了轟轟烈烈的630搶裝潮,各企業在享受補貼盛宴的同時,疲于奔命,結果好壞難定。然而,火電行業拿環保電價補貼則更為輕松,每年補貼達到上千億元。

電力行業的脫硫、脫銷、除塵工作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如果想到其消耗掉的補貼,當前的成效又似乎并不那么顯著。實際上,按照度電2.7分補貼價格來算,從2008年到2016年,國家共計為煤電補貼了9195.62億元,平均每年的補貼都在1000億元左右。

雖然每年上千億元的環保補貼花出去了,但火電行業環保治理效果并不那么理想。2014年6月,環保部曾經發出對2014年脫硫、脫硝設施存在突出問題的17家企業予以處罰的公告,公告顯示,國電東北電力公司所屬10家電力企業均存在脫硫、脫硝設施運行不正常或未建脫硝設施、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長期超標排放等問題。以雙鴨山發電有限公司為例,其1#、2#機組雖已享受脫硫電價,但脫硫工藝簡易,運行不正常,中控系統不完善,二氧化硫長期超標排放。
一位地方環保局人士表示,只要火電企業上馬了脫硫、脫硝、除塵和超低排放設施,每發一度電國家就會給予補貼,即使實際上存在超標排放也會給,這客觀上給了一些企業鉆空子賺補貼的空間。

中電聯秘書長王志軒曾表態反對對火電超低排放改造進行補貼。他認為,燃煤電廠的超低排放空間并不大,然而成本卻是巨大的。如果全面推廣超低排放,將需要超過1000億元的改造成本。在此成本之下,全國燃煤電廠三項污染物排放量僅能削減132萬噸左右,其中煙塵量可下降10萬噸左右,“性價比”過低。“畢竟,相對于全國數千萬噸計的大氣污染物來說,所占比重很小。由此可以判斷出,超低排放補貼及改造對環境質量改善的作用是相對較小的。”
調查顯示狀況也不樂觀,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曾調查了12家宣稱已達到“超低排放”燃煤電廠的總計15個排口數據,并與“超低排放”限值進行一一比對,結果顯示,12家燃煤電廠全部存在氮氧化物排放違規和二氧化硫排放違規的問題,其中11家存在煙塵排放違規問題,另外1家數據缺失。
其中,部分燃煤電廠甚至有嚴重超過“超低排放”限值的紀錄。以山東省國電石橫發電公司為例,其有1710小時的煙塵小時排放濃度超過了超低排放限值10毫克/立方米,占2015年1-9月該電廠運行時間的42%。
火力發電雖然享受環保電價的補貼,但仍然還會排放SO2、NO2、煙塵等污染物,排放著溫室氣體CO2,國家未來要拿出大量的資金治理酸雨、霧霾;同時,我們要為火電的排放付出健康的代價、氣候變化的代價。
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該花更多錢在火力發電上,還是用于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上呢?大多數人應該選擇后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