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一系列儲能政策的支持,今年以來我國儲能產業的發展進入快車道,尤其是 “531新政”的發布讓光伏行業一夜入秋,企業和專家更是將“光伏+儲能”的結合推至爆發的窗口,全國掀起儲能熱。但火熱發展的背后,由于電池、PCS質量問題或者系統集成商施工能力良莠不齊,潛在的火災風險也隨之而來,工商業儲能電站起火事故頻現。

近期,陸續有電網側儲能電站出現了大量電池因冒煙而更換的現象,最嚴重的要數鎮江揚中某用戶側儲能項目,8月初項目中的磷酸鐵鋰電池集裝箱起火并燒毀,事故發生后,立即引發業內的廣泛關注,儲能安全這個牽動整個行業神經的問題再次擺在儲能產業快速發展的前路上。

儲能安全該如何保證?產業的發展該如何處理好安全與成本問題?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常務副理事長俞振華由點及面,作出詳細分析。

在俞振華看來,儲能安全是一個復雜的體系,不能簡單歸結到電芯選擇或電池選擇上,配套系統同樣重要。發生儲能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鋰電易燃,伴隨有熱失控發生,更多的起因是由于電氣事故引發。

從不同技術路線來看,發生安全問題的原因也大不相同。鋰電由于使用的是有機電解液,有熱失控及燃燒的風險;鉛酸和液流水性電解液不會燃燒,但這并不意味著鉛酸電池和液流電池不會出現其它類型電氣事故。

俞振華表示,儲能項目最后交給業主的是一個系統,我們也的確發現不是電芯質量問題,而是有些與電芯配套的外圍系統成為一些事故的引發點,電池管理系統、能量管理系統、集裝箱設計,一些特定場景的應對策略、保溫材料的選用布置、消防撲滅等,這些安全措施的標準目前很多是處于缺失狀態。

此外,不同應用場景發生儲能安全事故的概率也不好直接進行比較。例如拿電網側和用戶側來說,露天擺放和室內,對儲能系統的規范要求都有差異。此外電網調頻用儲能會有高頻率、大電流充放電,比用電側一天一次充放電的頻率和小電流環境要苛刻得多,但并不能說電網側的安全性會低于用戶側,這個還涉及到系統的整體設計要求,控制策略,使用規程等等。

在他看來,我國儲能行業起步較晚,是一個新興行業,國內儲能項目仍然較少,多種技術路線并存,不同技術路線對安全的要求都不一樣,導致儲能行業一些規范、認證、評判、標準仍處于缺失狀態,因此很難對上馬的儲能項目進行嚴格的安全測評,現有的儲能項目難免會參差不齊,存在一定安全隱患。

對于儲能事故所帶來的影響,俞振華認為,從理論上來說,儲能項目的安全性都能通過工程技術手段去解決,因此不必要引起恐慌。目前遇到的儲能事故,主要是有些技術門檻及安全措施沒有嚴格到位,另有一部分原因是考慮到成本限制降低了安全方面的要求。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可接受的技術經濟性是儲能產業發展需要克服的挑戰。

對于儲能安全問題,他給幾點建議:

一、行業內在上馬儲能項目之前還是要通過充分論證或權威認證,不要掉以輕心。過去幾年,國內雖說對安全關注的也比較多,但更多是關注在技術路線的選擇。長期來說,需要引導高安全的新型技術進入市場,例如固態電池等,但中短期解決安全問題的思路還是需要從整個系統設計入手,針對事故的原因和事故點做分析并采取應對措施。

二、一定要守住不能危害公共設施及人身安全的底線。從全球儲能產業發展狀況來看,鋰電由于在動力電池領域的廣泛應用,全球新建儲能項目也基本以鋰電為主,近一年國內、韓國、比利時項目都出現了起火事故,但鋰電的主流廠商在歐美市場保持比較低的事故率,部分項目的安全使用時間已經超過8年,國外很多有價值經驗已經轉化成為規范和標準。

這充分說明雖然鋰電存在易燃、熱失控的風險,但通過嚴格有效的管控、從安全角度提高準入門檻還是可以保障鋰電池儲能系統的安全性。加強安全管理即有必要,也能夠讓產業發展的更健康。

總體來說,國內的儲能安全的標準及相應規范還是比較滯后。發生的事故必須把起火的真實原因找到,針對問題去提解決方案和整改措施。標準規范滯后的一部分,需要有關部門要加緊研究和整改。他表示,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針對儲能安全需要也相繼開展了聯盟標準規范、檢測認證等方面的研究制定工作,目前正在制定儲能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標并擬開展相關評價工作,推動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