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大力推動綠色發展”是2019年突出重點、把握關鍵,扎實做好的十項工作之一。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煤炭清潔化利用,加快解決風、光、水電消納問題”。
光伏行業無限接近平價上網時代,魯企如何加快光電消納?在提高新能源利用上,做出了哪些探索?
“新技術、新模式驅動下,山東的光伏裝機容量在全國處第一梯隊,行業正邁向高質量發展,但產業規模與江蘇等地還有一定差距。”11日下午,山東省太陽能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張曉斌表示,根據目前征求意見會的信息,補貼政策今年還會延續,但補貼幅度和金額將大幅縮減,預計全國“兩會”過后新政策將很快推出,“戶用分布式光伏補貼電價傾向0.18元/千瓦時,規模在3GW(吉瓦)左右;地面電站和工商業分布式項目按補貼降幅優先排序。”
復合型方式用地降本
我國能源轉型速度正加快,政策引導下,新能源消納能力與新增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均有提升。去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全部發電量比重為26.7%,同比上升0.2個百分點。其中,光伏發電177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4%。
就山東市場來看,張曉斌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底,山東光伏累計裝機容量13.6GW,去年新增裝機容量3.1GW,其中,分布式2.61GW,7.46萬戶。“去年‘531新政’(國家能源局5月31日印發《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提出,進一步降低光伏發電的補貼強度。)是十字路口,規模企業從這兒走向更遠。”張曉斌認為。
經濟導報記者之前在采訪中獲悉,“531新政”推動行業“轉型”,光伏企業不斷降低上游原材料成本,系統集成商還通過電池與組件端效率的提升,實現系統成本的降低。
“例如,有多晶硅組件由每瓦2.5元、2.6元降低為每瓦1.8元、1.9元。”張曉斌給出了一個數字。行業統計顯示,標準多晶硅光伏組件售價半年以來降了三成。
“技術的進步,使系統成本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未來會出現更大規模的場景應用。”山東航禹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丁文磊對此表示。
采訪中獲悉,去年,國家能源局發布了關于減輕可再生能源領域企業負擔的政策,鼓勵各地通過優化投資環境,降低可再生能源開發成本,例如,減少土地成本及不合理收費;鼓勵按復合型方式用地,降低可再生能源項目土地等場址相關成本,丁文磊就捕捉到了這一政策機遇。其在西藏的一個牧光項目去年底就拿到批復,通過復合用地的方式,實現了農業和光伏的有機結合,“在保持原有土地使用前提下,通過架高支架等形式,實現了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和發展。”他介紹。
丁文磊坦言,對系統集成商而言,去年面臨的壓力陡增,尤其是新增集中式陸上風電項目和未確定投資主體的海上風電項目全部通過競爭方式配置和確定上網電價,分散式風電逐步納入市場化交易,航禹能源因此主動換了“打法”——根據太陽能光照資源、裝機地區上限容量、全社會用電量等影響光伏發電的因素,采取了加權平均法,動態地選擇適合光伏發電的地區進行重點布局,“保證開發的項目少限電甚至不限電。”
“領跑者”探路
采訪中獲悉,鼓勵光伏新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推動整個產業鏈邁向高端制造,從而擺脫低端重復建設困局,不少山東企業正在負重前行中做出探索。
例如,2016年新泰市200萬千瓦農光互補光伏電站項目被列入全國第二批采煤沉陷區光伏領跑技術基地,山東開始出現了“領跑者”計劃項目。2017年9月,上述項目一期項目集中并網發電 ,新泰采煤沉陷區由“包袱”變成“財富”,主導產業布局由“地下”轉到“地上”,資源城市實現轉型。
自2015年1月,國家能源局提出首批光伏“領跑者”計劃,后陸續引入了競價機制,并從第三批開始,引導地方政府降低企業投資的非技術成本。相比其它光伏項目,應用領跑基地多/單晶硅光伏組件的轉換效率要求分別為17%和17.8%,技術領跑基地多/單晶硅光伏組件的轉換效率要求分別為18%和18.9%,且對土地、環境、安全、電價均有約束,例如,應用領跑基地要求上網電價至少降低10%。
11日上午,張曉斌聯系到東營、濟南兩地的規模光伏企業,反饋的數據顯示,土地稅費、耕地補償、環評、融資等非技術成本不低。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勃華給出一組數據,非技術成本已占到總投資成本的20%以上,算到電價上至少0.1元。“技術成本的降本空間有限了,新的突圍應從非技術降本入手。”張曉斌表示。
丁文磊亦介紹,“領跑者”計劃從土地征用、電力接入、審批手續辦理等方面,由地方政府統一協調,就可以明顯解決非技術成本過高問題。他舉例,在青海格爾木“領跑者”基地項目中,三峽新能源公司投出0.31元的上網電價,與當地0.32元/千瓦時的脫硫煤電價相比還低了1分錢。
轉為解決方案的提供者
近幾日,山東一家新能源科技公司的業務負責人韓先生先后到日本、我國南寧等地考察氫能應用,這是繼光伏之外,其公司新增的業務板塊。這是光伏魯企“下一步”的縮影。
據悉,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等部門針對業內專家、從業人員反饋的信息及提出的建議,圍繞光伏電價先后進行了多次座談討論,總體上鼓勵行業“穩增”,未來,山東光伏依然會處于第一應用梯隊,有不少魯企已經跳出了發展單一能源的模式,用 “光伏+熱泵”“光伏+儲能”“光伏+光熱”等能源互補的方式,轉為新能源系統解決方案的提供者。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9年我國將制造業等行業現行16%的稅率降至13%,將交通運輸業、建筑業等行業現行10%的稅率降至9%,確保主要行業稅負明顯降低。”降本的政策紅利,同樣是光伏魯企的新機遇,行業期待,光伏發電企業定期實行的增值稅即征即退50%的優惠政策能夠延續,形成長效機制。張曉斌建議,企業應通過規模化和集約化生產,提高光伏組件的發電效率,降低整個產業鏈條的成本。
張曉斌表示,布局儲能等技術及綜合能源服務是行業發展趨勢,“讓光伏與其它新能源形成合力,下沉到用戶應用端,拓展出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