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光伏延續高增長,加上組件海外出口的亮眼表現,讓光伏在2022年第一季度“淡季不淡”。
世間的事情一直在變,一切都在悄然發生,只是草蛇灰線,有時難以令人察覺。
5月17日,國家能源局發布1-4月份全國電力工業統計數據。光伏發電以16.88GW斬獲新裝機容量第一名,同比增長138%。其中,4月新增裝機3.67GW,同比增長110%、環比增長56%。
繼第一季度迎來開門紅后,需求繼續保持強勁。產業欣欣向榮的同時,陸續發布的各項產業數據耐人尋味。
在需求旺盛的背景下,產業鏈各環節價格開始上漲,這種情況雖然去年也曾發生過,但是今年卻顯得與眾不同。
2021,光伏因硅料短缺,價格大幅飆升。幾度硅料價格過高推升下游成本,導致終端電站建設需求放緩,供需失衡,陷入價格拉鋸戰。夾在中間的電池和組件,價格卻難以同步上漲。
可是,2022年,在硅料大漲的同時,下游也同步上漲,組件價格甚至一度突破2元/W。電站投資企業一反常態,選擇在組件價格高位開工。
2022年,仍舊是擁硅為王。即便需求高企,光伏各環節盈利卻差別巨大。光伏組件龍頭易主,海外需求復蘇。
這些事件折射出光伏產業2022年的“變”與“不變”。
可問題也隨著而來,產業鏈各環節漲價是否持續?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電站投資企業選擇在組件價格高位開工?未來光伏的產業格局將會如何演變?
01 組件“反常”
對光伏產業有所了解的朋友們應該清楚,由于供需錯配等多方面原因,硅料供不應求,漲價貫穿2021年。價格從年初的8.5萬/噸一路上漲到27萬/噸,漲幅高達217%。2021年末,在硅料放量預期與年末搶裝的共同作用下,硅料價格出現回落跌至23萬/噸。
2022年,下游需求有增無減,硅料再度踏上漲價的路途。年初至5月11日,硅料實現16連漲,價格來到26萬/噸。此后,硅料連續三周保持高位,價格維持在26萬/噸左右。
數據來源: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
這不禁讓人回想起2021的光伏漲價的劇本。去年的故事情節是硅料大漲,但是難以有效傳導到下游電池和組件上;而今年的漲價同樣出現了這種情況,硅片和電池的漲價趨勢相對平緩。
數據來源: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
但是在組件端,劇情和去年卻有明顯不同。組件的價格沒有像去年一樣疲軟,而是出現了明顯的漲幅。
數據來源: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產業鏈下游有著不同的表現呢?組件是如何贏得話語權的?
解讀這一差異性,需要逐本溯源。顯而易見,商品價格的上漲都是需求終端傳來的,光伏組件也不例外。
據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2Q1國內光伏新增裝機13.21GW,同比增長148%,其中分布式占比近70%;組件出口41.30GW,同比增長108.5%。
這組數據有兩個明顯的亮點需要注意:其一,分布式繼去年的火熱后,增長勢頭有增無減;其二,組件出口數據十分驚人。
追尋亮點背后的邏輯,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02 高位開工關鍵:分布式與補貼
首先來看分布式光伏,其火熱的背后,與出臺的政策不無相關。
2021年,國家重磅推出整縣推進政策。在政策背書下,全國各地掀起了分布式光伏建設的浪潮。其意義不單單如此,實則極其深遠,甚至于重塑了產業格局。
以往,光伏的投資建設都是以集中式為主。這種在沙漠、山區等空曠地區大規模建設電站的方式,優缺點明顯。
優點便是體量較大,形成規模后,便于擴容;發電量穩定,可直接并網,再傳輸給遠距離的用戶。缺點便是電力傳輸過程中的損耗和多種設備的協同管理。
分布式光伏雖然體量較小,但勝在靈活,應用場景廣泛,在各大景區,工業園區,商業區,住宅區皆可推廣。
最為關鍵的優勢在成本上。分布式光伏由于采用現有建筑為基礎,產權方面歸業主所有。因此,沒有土建費用和建設費用。尤其是戶用型分布式光伏,基本上不用并網,電力自產自用,省去了升壓站和線路費用。
據中信建投測算,集中式光伏成本大概為4.17元/W,而戶用分布式光伏的成本僅僅為3.19元/W,差距巨大。
要知道,動輒MW、GW(1GW=1000MW=1000*1000KW=1000*1000*1000W)級別體量的光伏建設,幾分錢對利潤影響也是巨大的,更何況二者的價差已經接近1元。
巨大的成本差,點燃了分布式電站建設的熱情。
此外,電力成本的上升也在影響著分布式光伏的推進。
2021年10月11日發布的《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進一步深化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的通知》中明確提到“將燃煤發電市場交易價格浮動范圍由現行的上浮不超過10%、下浮原則上不超過15%,擴大為上下浮動原則上均不超過20%,高耗能企業市場交易電價不受上浮20%限制。”
石化、化工、煤炭、冶煉、建筑材料等產業均是高能耗企業,可以上浮超過20%的電價,這無疑加大了企業的成本。
所以,無論家庭還是工廠從節約成本的角度選擇安裝分布式光伏。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的是,各級政府對分布式光伏的補貼同樣有效刺激了需求。
雖然,2021年4月,發改委發布《2021年新能源上網電價政策相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提到,2021年起新備案集中式光伏電站、工商業分布式光伏和新核準陸上風電項目,中央財政不再補貼。
不過,北京、浙江、江蘇、廣東等省份的18個地區仍然給予分布式光伏補貼。
就在近期,根據新聞聯播報道:5月11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提出:在前期向中央發電企業撥付可再生能源補貼500億元、通過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注資200億元基礎上,再撥付500億元補貼資金、注資100億元。
與此同時,去年年底搶裝的工期一般截止在第二季度之前,這種狀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供需關系。
綜上所述,分布式的成本和持續的補貼政策是下游電站投資選擇在組件價格高位開工的關鍵原因。
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