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蕭田

因組件交付問題,市值1700多億的天合光能被告上了法庭。

7月27日晚,天合光能(688599.SH)公告,其美國下屬公司“天合美國”近日收到法院送達的關于道達爾能源等原告提起訴訟的傳票、起訴狀等相關材料。

雖然根據對方提交的起訴狀等文件獲悉,具體賠償金額尚不明確,案件也尚未開庭審理,但以列明的金額損失合計,對方獅子大開口要價至少2億美元還是令行業為之震驚:

2021年,天合光能實現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44.8億元、18.04億元。按照最新匯率計算,2億美元對應約13.5億人民幣,占2021年天合光能歸母凈利潤總比重74.83%。

顯然,這對上個月剛募資抵債完的天合光能而言,不是一個好消息。

自從5月以來,光伏板塊一直都是A股市場的領頭羊。兩個月期間,多只光伏概念股實現股價翻番行情。作為國內光伏組件巨頭的天合光能,也從最低42.59元/股漲至最高85.02元/股。

不過,伴隨著硅料、硅片、電池片連續提價,組件廠商本作為光伏產業鏈利潤最低的環節,不得不面臨成本承壓,上游的漲勢傳導到下游,是否會令下半年裝機增速放緩,已經成為市場擔憂的問題。

投資者關心的是,此次訴訟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于天合光能而言,該訴訟是否會影響市場對其信心與高預期?天合光能們又能否繼續在海外乘風破浪?

突如其來的“違約”背后是美國的“陽謀”

追溯這場案件的開端是從2021年7月開始的。

當年,法國能源巨頭“道達爾能源”與天合光能美國子公司“天合美國”簽署了約900MW、價值3億美元的組件合同,前者支付了875萬美元的預付款,約定交付日期為今年2月-12月。

但從去年以來,光伏行業連續發生了多起美國海關依據暫扣令(WRO)事件,多家中國光伏上市公司受波及。

何謂WRO,它指的是由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執行,指向強迫勞動太陽能項目組件采購合同避險策略。 據悉,受到WRO管制后,出口企業(利害關系方)可以向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提供證據,證明涉及商品不是使用強迫勞動生產、制造或開采的,從而要求修改或撤銷WRO。

去年8月,包括天合光能、晶科能源(688223.SH)、阿特斯(NASDAQ:CSIQ)等一批中國光伏制造商的太陽能組件相繼被扣留。

以隆基綠能(601012.SH)為例,2021年10月底,WRO就曾對隆基綠能及美國子公司出口到美國的共計40.31MW組件產品進行了扣留,這對企業造成了非常大的挑戰。

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在今年4月份的業績說明會上公開表示,“因為處理時間非常長,兩個季度(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滯港費和倉儲費就有3億多人民幣”

更為關鍵的是,鐘寶申稱,“現在情況是幾乎每單都會被查扣,去按照要求做證據鏈申報,審批后放行。”

而暫扣令(WRO)政策只是中國光伏企業進入到美國諸多門檻的之一,除此以外,還有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實施的貿易壁壘。

自2012年起,美國商務部曾對進口中國光伏產品作出反傾銷、反補貼終裁;此后十年間,又先后疊加了“201”、“301”兩項關稅。高稅率之下,多家中國光伏企業為了規避風險前往成本較低且位置最近的東南亞布局產能。

今年3月,美國商務部開始對來自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和柬埔寨四國的太陽能產品發起反規避關稅的調查,涉及天合光能等多家中國光伏公司。

多重因素之下,雙方原始協議簽訂的形勢背景發生重大變更。道達爾能源和天合美國對新的交貨條件重新進行協商,但未達成新的變更協議。

于是,道達爾能源近期向法院提交了民事起訴狀,聲稱未曾收到組件產品,指控天合美國存在“違約”或“欺詐”行為,損害了其利益。這才有了文章開頭一幕。

而透過這一事件背后,無論是美國商務部和國土安全局啟動的反規避調查,還是美國暫扣令(WRO)政策等因素, 美國把簡單問題復雜化其實都是為了人為制造時間,竭力振興本國新能源制造。

在6月6日白宮官網發布的題為《拜登總統采取大膽措施刺激本土清潔能源制造》一文中就明確表示,清潔能源技術能降低家庭能源成本、降低電網風險、應對氣候變化,是必須掌握的武器。

中國光伏產業在全球的領導地位讓美國感受到了壓迫感,在供應鏈斷裂風險之下,美國強調需要推動全球光伏產業鏈供應鏈替代、提升本土光伏制造能力也不足為奇。

多年來,為何針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層出不窮,本質上仍舊是大國之間的競爭。

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