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而言,能源產業扶貧中,光伏扶貧仍然是最主要的方式。”在9月8日舉行的“2018中國能源產業扶貧高峰論壇”上,國務院扶貧辦開發指導司副司長楊瑞華表示,經過四年發展,光伏扶貧已取得顯著的階段性成果,一是確立了以村級光伏電站為主推模式的基本思路,二是建立和完善了光伏扶貧的頂層設計,三是建成了一批光伏扶貧電站。此外,光伏扶貧在穩定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積極推動能源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方面形成了“一舉多得”的效果。

山西省扶貧開發辦公室處長張臨陽認為,光伏扶貧具有“見效快、收益穩、幫扶準”的優勢。據了解,迄今為止,山西省累計有78.96萬千瓦光伏扶貧電站建成運行,2017年底安排的102.94萬千瓦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已經建成并網66.67萬千瓦,并網率64.86%,年底前可全部投產發揮效益。在張臨陽看來,光伏扶貧項目當年建設,當年就可獲得收益,與其他產業扶貧項目相比較,不僅市場風險小,在精準幫扶方面擁有明顯優勢。

有業內人士表示,在光伏扶貧的探索期,也出現了一些扶貧質量的問題。部分項目使用劣質組件,電站發電能力得不到保障,因此扶貧電站收益無法保障,影響扶貧實效。因此建議,推進光伏扶貧事業的過程中,引入“領跑者”標準。早在今年3月,能源局、扶貧辦印發的《光伏扶貧電站管理辦法》就提出,鼓勵采用達到“領跑者”技術指標的先進技術。當前,山西省扶貧項目鼓勵采用達到“領跑者”技術指標的產品,而張家口市則要求新建項目一定要達到2017“領跑者”技術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