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50w人涌入SNEC”,可能是這段時間媒體最愛用的一句描述了。
而這次規模空前的會展,更是被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稱為“今后三四年也很難超越的大party”。
即使是資深光伏人,也對此次火爆場面大為震撼,“每個展臺都得擠,還經常擠不進去”。一位頭部企業的品牌負責人則表示,“本來準備了三天的水,結果不到一天就全都消耗完了。”
除了延期一年攢足了人氣,SNEC作為行業的風向標,更是在每一次盛會過后帶來光伏行業大洗牌。從主論壇到展會現場,光伏人或是新能源人關注的熱點問題,都能在各個方面得到答案。
01
資本放棄光伏?
從到場人員和參展規模來看,絲毫看不出光伏產業的頹勢。相反,作為一個距離人們生活較遠的領域,三天時間內超50w人次參加一個行業的展會,這個數字恐在能源任何一個領域都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
有人關注就是好事,就意味著光伏依然具有一定的景氣度。一方面,據世紀新能源網不完全統計,一季度我國光伏產業鏈擴產項目近70個,投資已近四千億。另一方面供應端熱火朝天,資本端卻相對冷靜,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在大會上曬出了一張“上證光伏指數”的走勢圖,持續下跌的走勢引起了現場不少人的共鳴。
長期來看,資本沒有放棄光伏,雙碳目標當然會為光伏乃至新能源完成托舉,只不過,資本不喜歡沒有驚喜的賽道。現場也有資本機構表示,未來幾年依然會專注于新能源布局,但不會去過度區分,光伏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當下看來,更看好的還是儲能。
02
產能過剩?
在23日的SNEC全球綠色能源領袖對話中,各位光伏領袖對產能過剩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總的來說,產能過剩隱憂浮現,而且從后續展會情況來看,每個環節都在過剩,關鍵是看如何處理過剩的問題。
24日晚晶科能源宣布耗資560億元布局57GW產能的一體化項目遭上交所問詢,其中一條是被要求說明新建產能的必要性與合理性,是否存在產能過剩風險,又將產能過剩問題再一次送上風口浪尖。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指出,“2022年初至2023年4月底,我國光伏產業鏈規劃擴產項目超過460個。盡管這些項目能否最終落地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但是畢竟形成了一個很大的擴產規劃基數,它預示著更大的競爭壓力正在醞釀之中。”
“局部的不平衡現在已經逐漸凸顯,市場供給有緊張的時候,就一定會有相對過剩的時候。”協鑫科技聯席首席執行官蘭天石認為,階段性的產能過剩,會在一定程度上加速落后產能的淘汰,促進新技術的革新,客觀上會起到促進產業發展的效果。
03
內卷怎么辦?
內卷也是此次SNEC備受關注的問題之一。目前,光伏市場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甚至出現過度競爭、無序競爭的問題,行業大咖們紛紛高調呼吁回歸理性。
高紀凡甚至比較直接地提出拷問,“未來行業能不能在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構建一個新的發展生態,讓整個行業不要有這么大的波動性?”高紀凡表示,光伏應走向3.0時代,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全行業能夠共創共享共贏的發展模式。
事實上,在2023年硅料價格開始不斷下滑之后,光伏產業又要開始面臨價格戰的老問題。而這個價格戰是誰率先打響的?是手握硅料議價權的頭部企業,還是愿意放棄利潤俯身入場的光伏新軍?
答案不得而知,但鐘寶申在會上提到了近期央企招標的一個怪象:招標時給出第三方價格,同時設定規則:當第三方價格變化,訂單價格隨之變化。然后投標普遍出現比第三方價格低1毛。“這意味著什么呢?所有人報價低1毛,要么是虧損,要么就無法兌現交付。結果就是劣幣驅逐良幣。”
這一現象被搬到臺面上,與會的不少聽眾似乎深有同感,場下響起一片掌聲。
價格方面的內卷引起了業內不少人士的抱怨,展會現場,一家主攻組件的企業也發開始做起了柔性支架,其負責人直言:“現在沒有什么價格優勢,什么賺錢就做什么吧”。而作為拉晶環節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碳碳熱場,其生產企業也從前兩屆參展的40多家,變為了只有不到10家,其市場負責人表示,“之前大家一窩蜂的來,現在是大浪淘沙,不能光靠價格取勝,技術才是支撐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在SNEC期間對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出建議,其中包括,行業要從野蠻擴張、無序生長、大起大落的歷史周期波動中汲取教訓,從沖動盲目型投資向理性穩健型投資轉變,瞄準迭代趨勢,基于供需內在邏輯,競合發展,共生共榮。
04
尺寸能不能統一?
關于尺寸,基本上是,大咖們呼吁統一或是形成行業標準;市場份額大的,為自家站臺;還有一些企業則更加謹慎,甚至避免說出直接的尺寸數據,以“矩型硅片”代替。
依然沒有一家獨大,也沒有達成共識。包容、靠攏似乎成了在尺寸問題上的關鍵詞。例如,晶澳科技在2023年SNEC展會發布的全新n型組件產品DeepBlue 4.0 Pro,對應的描述是“新一代尺寸矩形硅片的組件產品”,采用產業鏈和行業包容性更強的矩形硅片尺寸182mm*199mm,在維持組件寬度1134mm的前提下,一種硅片尺寸同時滿足市場上1762mm、2333mm、2384mm和2465mm等四種長度的主流版型組件的生產,適應住宅屋頂、工商業屋頂和大型地面電站等不同應用場景的需求。
05
N型路線之爭有無贏家?
N型趨勢已成定論,從目前來看,TOPCon聲量最高,成績最突出,與經濟性的原則也最吻合。海優新材作為國內領先的光伏封裝膠膜制造商與供應商,從側面也印證了TOPcon在市場上的主流地位。
但無論是N型哪種路線,技術只能在一個階段領先,很快就會變成齊頭并進。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認為,對光伏制造企業而言,最挑戰的是如何把先進技術從實驗室轉移到產線,保證工藝的可重復性、可控性、一致性,這當中需要不斷調配、優化、磨合、積累。“這些積累就讓你的良率做的好,能讓你的成本控制的低,在效率提升方面再比別人早一步,光伏行業也就那么一點點的優勢,大家都是在同一起跑線上,只不過你比別人快那么一點點。”
06
儲能開啟獵殺時刻
光儲一體在本次展會上大放異彩。光伏企業下場儲能,有在市場上的先發優勢,因為“很多客戶是同一批人”。
這樣的結論其實在4月份北京的儲能展上就有先兆:首鋼園人頭攢動、冠名的企業出現了光伏玩家、廠商都在抱怨名片帶少了……而在SNEC上34個館中,以儲能或相關技術領域為主題的場館,就有10個,已接近三分之一。
考慮到同期舉行的CIES中國國際儲能大會(5.24-5.26),即使加上這一影響因素,來參展的頭部企業也不在少數:比亞迪、寧德時代、首航新能源、蜂巢能源等等。有些是儲能新品,如蜂巢能源發布三款儲能芯片,用于戶用儲能、工商業儲能等,三款產品電芯均基于短刀結構創新,這意味著蜂巢能源短刀片電池不僅用在新能源汽車上,也將在儲能領域廣泛使用。有些則帶來了光儲一體的新品,如首航新能源帶來了集中式儲能系統新品SOFAR PowerMaster和320kW大功率組串式光伏逆變器SOFAR PowerMega,不僅體現了進軍大型地面光儲應用領域的決心和能力,也標志著首航新能源實現從戶用、工商業到大型地面全場景光儲產品覆蓋,進一步完善了產品譜系。
據專業機構預測,截至目前有近9萬家企業切入儲能賽道。而如何降低儲能成本、確保儲能極致安全,成為儲能發展的兩大門檻。”
07
巨頭強強聯合占領市場,其它企業縫隙中爭紅利
排隊IPO的光伏企業依然一大把,但目前看來,不管是新軍還是老兵,市場已經處于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階段。圈子已成,價格和技術的廝殺都會非常激烈。雖然50w人的SNEC閃耀了整個上海灘,但轉了大多數場館后,就會發現,人氣最旺的還是頭部企業。
找到差異化的競爭之路,也能強勢崛起——比如一道新能,雖然成立于2018年,但走出了一條綁定央國企、吃到N型紅利的道路。比如三一硅能,背靠三一重工,成立不過9個多月,已完成硅棒、電池、組件等垂直一體化產業鏈布局,不僅有完善的“風光儲氫”一體化解決示范性項目,也有620W TOPCon組件產品。
巨頭們的聯合則讓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愈發擁擠。展會期間,多家巨頭聯手開大單:通威攜手中國電建旗下公司,協鑫集團與華為數字能源合作,中節能太陽能與晶科、天合、雙良、卓陽簽約,隆基綠能亦收獲4家合作伙伴,寧德時代與晶澳太陽能合作,TCL中環與沙特Vision Industries……強者恒強,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馬太效應被發揮到極致,領先者的優勢被無限放大,輸在起跑線上的企業只能夾縫求生。
當然,還要看到的是,據說這次主辦方的目標是盈利2個億,而行業內人士私下里的判斷,恐這個數字將達到3億。
SNEC已圓滿落下帷幕,光伏的盛會又帶給了人們新的思考。通常,在每一次的SNEC后都會迎來一個領域的“洗牌”,在N型、儲能、資本、國際環境都在不斷變化的背景下,光伏行業風雨欲來,會有更多的人切入賽道,但一定會有更多人被淘汰出局。
原文標題?:?過剩?內卷?尺寸統一?各種尖銳問題,SNEC上巨頭們給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