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光伏,是一個政策力度決定市場需求的強度的產業”,相信在很多人眼中,包括行業內的一些學者專家,都是這么看待中國光伏的。縱觀國內的光伏市場,補貼力度大、政策扶持大的省份光伏發展確實要比其他省份好,那是不是就意味著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呢?其實不然,政策與補貼更像是催化劑,并不會對最終結果產生影響,只是加速了這個反應的過程而已。

政策只是催化劑,全民光伏時期指日可期!

技術準備階段

早在最初的時候,國內的生產力以及生產技術有限,所以在最初的時候,國內的光伏只停留在一些實驗性項目基地上,屬于早期的光伏萌芽。隨著國內經濟的復興,光伏的技術開始逐漸走向高速發展的道路。在2002~2007年國內光伏還是以離網的國家項目為主,并網的項目僅2.2MW,而光伏的標桿電價政策則是從2007年開始,最初為4元/度。即使當時的度電價格如此之高,受技術、產量和建站成本的制約,光伏并沒有大規模的爆發,相當于有催化劑而缺少反應材料

之后便開始浩浩蕩蕩的“金太陽工程”以及“光伏建筑應用示范”工程,時間為2009~2012年,使得光伏開始初見端倪,但是這兩項工程并未取得較好的口碑。這里要說的是2012年的標桿電價調整,7月1日前并網1.15元/度,否則1元/度,這也是各大搶裝的始祖。政策對光伏的影響開始較為明顯的展露,之后隨著標桿電價的階段性下調,以及2013年分布式的補貼0.42元/度的出臺,政策似乎成功的扼住了光伏的喉嚨,搶裝節點就像分水嶺一樣,前后完全不一樣。即使如此,光伏依然是向前不斷發展的。

政策只是催化劑,全民光伏時期指日可期!

市場催化階段

2016年,中國光伏成為全球裝機量最大的國家,2017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戶用光伏國,中國光伏正式進入催化期。去年,光伏的裝機主要集中在集中式大型電站上,但是隨著北方棄光現象的居高不下、光伏指標的不斷減少以及分布式光伏政策的大力扶持,國內光伏市場開始由集中式電站轉向分布式光伏發展,并在2017年引來了它的爆發,新增裝機達四十多萬戶。由此看來,似乎還是政策在主導光伏市場的發展,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的條件是,國民對光伏逐漸形成的認知、建站成本的降低以及國內光伏技術的領先發展。這就相當于反應物之間相互接觸,光伏與分布式開始真正反應,并在政策的催化下,最最終爆發!

當然,在這種大爆發下,必然會出現很多問題,如問題組件的流入讓國民對光伏產生抵觸、同行間的惡性競爭導致用戶產生對光伏的錯誤認識、金融界對國內光伏認識的普遍滯后性、歐美市場對中國光伏的自我保護式抵觸、后期運維難度初見等問題,這些都多少制約著國內光伏的發展,除去外部條件的影響,內部規范如果不能及時的建立起來,光伏的命運或許在此進入多舛期。就像是在劇烈的化學反應中催化劑不斷減少而雜質不斷增加,勢必影響后期的反應。

政策只是催化劑,全民光伏時期指日可期!

去催化,持續健康發展階段

根據國家十三五計劃,光伏要在2020年實現平價上網,意味著政策的進一步下調至消失,而這會對光伏的發展產生什么影響呢?我們可以把這比喻成在化學反應中抽去了催化劑,反應本身是在不斷進行著的,只是會相對比較緩慢而已。光伏總能找到它獨特的盈利方式,實現自身的價值,起碼不會成為用戶的累贅。

隨著行業標準的逐步出臺,光伏將會迎來一股龐大的清流,而這時也正是行業真正洗牌的時候,好的留下,差的淘汰,經過這一輪之后,光伏邊看是走向健康、多元化的發展了。于是,在失去催化劑的情況下,也正是光伏普遍走進百姓家里成為電器的時代,也是國民光伏時代。

政策只是催化劑,全民光伏時期指日可期!

遠的可能我們還無法描繪的太具體,而當下大家最關注的應該是1230的分布式光伏搶裝期,行業內沸沸揚揚的補貼下調預測,各種收益對比一籮筐,與之相對應的卻是市場的不慍不火。這種情況并不是說光伏處想了下降的趨勢,而是市場終端對于光伏更加理性的認識的表現。隨著儲能的發展,光伏的發展勢頭將繼續保持持續升溫的狀態,未來的光伏,我們指日可期!

來源:晶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