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工信部印發《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2018年本)》(簡稱《新規范》),強調嚴格控制新上單純擴大產能的光伏制造項目。相對于老版本,《新規范》要求新建和改擴建多晶硅制造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為30%。同時在新建和改擴建企業及項目產品應滿足的條件中,要求多晶硅電池和單晶硅電池的最低光電轉換效率分別不低于19%和21%,這兩個指標分別較2015年修訂本提高0.5個百分點和1個百分點。
《新規范》還指出,現有光伏制造商及項目不達標的,根據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指導下,通過兼并重組、技術改造等方式,盡快達標。
【輿論觀點】
近年來,在各光伏企業進行產能競賽的同時,光伏產能過剩的預警層出不窮。然而,光伏企業依然在加快產能擴張。
《上海証券報》等媒體認為,我國光伏制造業持續高速成長的同時,風險也在聚集。隆基股份此前預警稱,部分塬本面臨市場淘汰的中小企業開始恢復生產,從而導致過剩產能淘汰不到位﹔另一方面,行業內骨干企業憑借規模優勢,也紛紛擴大產能,落后產能恢復和新增產能將加劇行業內的無序競爭,光伏行業可能再次面臨產能過剩所帶來的市場環境變化風險。
也有觀點對國內光伏產能持不同判斷。本網援引業內人士觀點稱,由于當前光伏市場仍處于發展初期,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將保持增長勢頭,因此當前的產能過剩并不代表未來也會過剩。同時,我國光伏產業在全球市場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已佔據全球70%以上的市場,因此我國光伏產能對應的是全球市場,從每年全球市場的裝機量與我國光伏產能對比來看,光伏產能過剩問題并不明顯。
【分析研判】
隨著光伏企業爭相激進擴張,新一輪產能過剩危機風險引發外界關注。《新規范》一經發布,立即引發大量媒體報道。監測期內,僅媒體報道超過1500篇次,主要集中在行業網站與主流門戶網站中,佔比超75%,包括新華網、中國網、中國經濟網、央廣網、環球網等在內的央媒刊文報道。
面對“產能過剩”的預警,政府與企業應攜手通過市場手段進行有效預防。此次《新規范》的發布意在引導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同時避免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利于行業集中度加速提升。企業方面也應不斷完善產業鏈、提升新技術,并深入探索海外新興市場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城市,使光伏企業更好地走出去。未來,光伏行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