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0日,通威股份(600438.SH)公告稱,公開發行不超過人民幣50億元的A股可轉換公司債券獲得了證監會發審委的批準。其中,26.5億元用于包頭2.5萬噸高純多晶硅項目(下稱“包頭項目”),23.5億元用于樂山2.5萬噸的高純晶硅項目(下稱“樂山項目”)。
通威股份兩個項目的落地,也標志著國內多晶硅廠商在加速前行。而這也是保利協鑫(03800.HK)、新特能源(01799.HK)等公司宣布擴容多晶硅之后,通威股份這家同行在實質性擴產多晶硅時,于資本層面所獲的最新支持。此次發行完畢后,通威股份的多晶硅總產能將從2萬噸提升至7萬噸,本年底進入全球前五大光伏供應商行列,并成為國內第二大廠商。

(上圖為通威股份產銷量情況)
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主要多晶硅企業的產能都已不小。江蘇中能為第一,總計7.5萬噸;新特能源3萬噸,通威股份2萬噸,洛陽中硅1.8萬噸,亞洲硅業1.8萬噸,新疆大全1.8萬噸,江西賽維1萬噸。
上述所有多晶硅企業中,除了江西賽維沒有在2017年出現擴容動作之外,其他都有不同程度的產能擴充。其中,江蘇中能提升了5000噸,新特能源、洛陽中硅分別提升了7200噸和2300噸。亞洲硅業的提升幅度為6700噸(數據來源CPIA)。四家主流多晶硅大廠在去年的營收總計達274億元左右。
盡管下半年戶用和地面電站可能會暫停,但全球的光伏需求未有停歇跡象。而這一預測也讓國內多晶硅企業在做新一輪擴產計劃時有了一定的底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