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光伏產業正在經歷一場“冰火兩重天”的嚴峻考驗。

話說上游硅料價格“漲聲一片”,十分火爆;然而,下游組件企業開工率下滑甚至停工停產,異常冷清。這是何故?

實際上,由于目前上游多晶硅價格持續走高,擠壓下游電池組件廠商的利潤空間,特別是對二三線組件廠商造成較大的影響,壓縮了其組件毛利水平,同時壓制了其訂單交付能力。

如果從光伏產業鏈來看,上游硅料和硅片環節盈利狀況已經與下游電池和組件環節出現明顯“撕裂”的現象,光伏產業鏈的利潤正在加速向上游轉移。

可以看到,上游產品的“價格巨浪”正在吞噬下游組件企業最后的利潤空間。如果價格持續維持高位,中小組件廠商將面臨極大的困境:要么輸血保命,要么轉型轉產,要么破產倒閉。一場光伏行業大洗牌恐難避免。?

光伏電站(圖)

上游企業賺得盆滿缽滿

今年上半年,光伏產業上游企業業績凱歌高奏,賺得“盆滿缽滿”。

通威股份近日發布2022年上半年業績預增報告顯示,其上半年同比增幅超過3倍,歸母凈利潤高達120-125億元。

大全能源近日公告顯示,該公司預計上半年歸母凈利潤為94億元-96億元,同比增長335%—344%。

新特能源近日公告稱,該公司預計上半年歸母凈利潤為55億-60億元,同比增幅達3.4-3.9倍。

7月14日,協鑫科技發布業績盈利預告稱,預計上半年歸母凈利潤約69億元,同比增長187.5%;其中光伏材料分部收入147億元,占總營收95.5%。

同日,TCL中環發布公告稱,預計上半年凈利潤為28.5億元-30.5億元,同比增長92.5%-106.1%。

此外,“硅片新秀”雙良節能近日公告稱,其上半年凈利潤為3.20億元-3.90億元,同比增長212%-281%,后勁十足。

硅片(圖)

下游組件廠商承壓

就在近日,行業內傳聞多家光伏組件廠出現大面積停工停產的消息。

而根據官方媒體實地調查發現,多數頭部組件企業并未出現上述情況。不過,二三線組件廠商由于沒有垂直一體化產能,成本較高,而上游硅料硅片價格上行,使得二三線組件廠商面臨較大的成本壓力,確有可能會出現減產或停產的情形。

有行業數據顯示,目前組件廠商整體開工率較一季度出現明顯下降,開工率大約在50%,而毛利水平更是在10%以下。

據公開信息顯示,目前國內組件價格在1.91元/W-1.98元/W之間。由于硅片及電池片近期再次提價,組件廠商的成本壓力加大。

相關行業數據表明,當光伏組件價格高于1.95元/W時,國內光伏組件招標量將會明顯下降,這一價格也很難再向下游電站投資商傳導。換句話說,1.95元/W的價格已經成為下游電站投資企業能夠承受的極限。

行業或將迎來大洗牌

實際上,光伏上下游企業的業績分化,令光伏產業出現明顯“撕裂”的跡象,這無疑也讓產業鏈的上游硅料硅片與其下游組件之間的供需失衡以及矛盾加劇的現實問題暴露在大眾面前。

上游價格節節攀升,成本一路走高。面對來自上游的成本壓力,組件廠商均承壓明顯,利潤被無限攤薄,幾近于無。據國信證券公司的報告顯示,在硅料價格289元/KG、硅片價格7.25元/片,電池片價格1.26元/W,組件價格達1.99元/W的情況下,各環節單瓦毛利逐次遞減,組件端毛利則為0.00元/W。可以看出,下游組件企業最后的利潤空間基本被上游產品的“價格巨浪”所吞噬。

不得不說,硅料產業已經成為上游企業的“印鈔機”,特別是龍頭企業利潤暴漲;而電池組件企業將成為了“挖土機”,難改“吃土”的命運。

就目前而言,成本壓力難消,組件企業保單保價,行業競爭明顯白熱化,光伏行業恐將迎來一場大洗牌。

分布式光伏(圖)

后市行情如何?

那么,光伏產業“上游吸金、下游吃土”的局面在今年下半年能否改觀呢?答案恐怕會讓很多人失望。

根據中信證券研報顯示,在硅片新產能集中投放的背景下,目前硅料上下游的實際供給仍然偏緊,因此下半年價格仍會維持高位。而受高純石英砂供不應求的影響,硅片價值被重估,行業供給格局有望好于預期,頭部企業優勢明顯,盈利能力相對穩定。此外,隨著硅片大尺寸和薄片化升級,金剛線細線化和需求增速仍較快。

因此,在短期內光伏產業鏈上游價格維持高位的局面或難以扭轉。不過,從中長期來看,光伏上游過熱將會導致硅片面臨產能過剩的風險,其長期紅利也難以持續。

這就意味著,在這一輪價格浪潮之后,光伏上游的競爭優勢將會逐漸減弱,價格也將見頂回落。而中下游受停工減產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將會在未來一段時期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彼時組件企業利潤空間或將迎來反彈。

雖然如此,但在這一輪“價格浪潮”之下,中小組件企業誰又能保證自己不會被拍死在沙灘之上呢?

總之,山雨欲來風滿樓。如何在這一輪光伏行業大洗牌中屹立不倒得以自保,才是組件企業當前最緊迫的課題。(文/Jac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