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周末,新能源又來利好,國家電網對光伏、風電等399億補貼要下發。這是國家年內第三次發錢了,年初就發了500億,5月11日后又500億,這次補貼大概是400億。

而對好新能源運營商以及上游光伏風電等上市公司,這是實實在在的利好,能直接增加凈利潤。

01、399億補貼資金即將下發

國家電網公司7月15日發布《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關于2022年年度預算第1次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資金撥付情況的公告》,2022年年度預算第一次請款,財政部共預計撥付公司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資金年度預算399.37億元。

公告顯示,399.37億元包含風力發電105.18億元、太陽能發電260.67億元、生物質能發電33.52億元。

公告提出,優先足額撥付第一批至第三批國家光伏扶貧目錄內項目(扶貧容量部分);優先足額撥付50kW及以下裝機規模的自然人分布式項目等。

國家電網表示,公司目前已完成2022年年度預算第一次補貼資金向財政部請款程序,相關資金將在財政部補助資金到賬后,通知項目業主單位開具發票,并嚴格按政策文件要求,及時、足額轉付。

對此,東亞前海證券認為,國家可再生能源電價地方補助資金的下達有助于推動解決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資金缺口,有利于改善運營商的財務狀況,主要包括優化可再生能源運營商的現金流表現等。

而華西證券表示,隨著傳統能源向清潔能源轉型成為全球共識,以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革命正在加速到來, 我國能源綠色轉型積極發展。

02海上風電增長邏輯清晰

與此同時,無論是光伏發電還是風能發電,在市場競爭中核心的一個因素就是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有媒體報道稱,國內海上風電的申報電價下探至0.2元/千瓦時,創歷史新低。

7月13日,福建省發改委公示2022年首批海上風電競爭性配置項目結果。這批海上風電項目包括連江外海、馬祖島外海上風電項目,裝機容量分別為70萬千瓦、30萬千瓦,兩個項目均位于福州市連江東側海域。

其中,連江外海項目優先中選者為華能集團與福建省投資開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聯合體;馬祖島外項目優先中選者為國家能源集團與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體。

多位風電行業人士證實,華能聯合體投出了約0.2元/度的申報電價,為國內海上風電有史以來報出的最低中標價。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海上風電比起陸上風電更具發展潛力。

相較于陸上風電,海上風電被認為具有風機利用率更高、單機容量更大等顯著優勢。今年以來,廣東、福建、浙江等多個沿海省份陸續公布“十四五”海上風電發展規劃。

東興證券預計,至2025年海風裝機規模有望新增60GW,約為2020年底累計裝機規模的6.7倍,新增市場空間廣闊;此外,歐洲和越南海風裝機規劃提速,一定程度將帶動國內海纜企業海外市占率提升。

03風電板塊還有哪些細分機會

最后,回到行業來看。整個風電產業鏈目前是一個什么格局?又有哪個環節是盈利較為穩定的呢?

風電的產業鏈上下游可分為零部件制造商、中游整機制造及配套商、下游風電運營商。

上游零部件制造中,又以葉片、主軸、鑄件最為主要,代表公司有中材科技、時代新材、日月股份、金雷股份等。中游整機與配套又可細分為整機與風塔,代表公司有金風科技、運達股份等。下游風電運營商則有龍源電力、華潤電力、三峽能源、節能風電等。

從成本分布上看,粗略上是40%的風機(含零部件),11%的塔筒,10%的海纜,20%的施工費用。未來隨著深海化的發展,海纜和塔筒樁基的初始投資比例有望提高,其他各環節都有降低成本的空間。

從國產化程度看,除主軸軸承外,其他環節基本實現國產化,而主軸、輪轂等鑄鍛件已實現優質企業出口。

而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海風與陸風產業鏈區別不大,但海上風機安裝與運維要求更高,風機基礎與海纜輸送為海風特有環節。

東興證券表示,2022年國內1GW裝機約對應17.6億元左右的海纜投資額,預計2025年海纜市場新增規模將達300億元。

從盈利角度看,零部件受原材料影響較大,整機大型化降低成本效應顯現,21年以來大宗原材料上漲使得上游零部件毛利率不同程度承壓,受益于競爭格局及國產化程度,海纜與軸承環節相對堅挺。

個股中,海纜龍頭中天科技預計實現歸母凈利潤17億元至20.4億元,同比增幅高達580%至716%。其表示,業績高增主要系公司緊抓海上風電高速發展機遇,疊加光通信產業市場需求提升,盈利能力明顯提升所致。

此外浙商證券表示,海上風機基礎相較于陸上風機更為復雜。隨海風基地不斷開發,深海遠風將推動樁基需求,2025年國內海風基礎需求有望達262萬噸。行業龍頭海力風電現有樁基產能30萬噸,規劃未來產能達75萬噸。

- End -

原文標題?:?399.37億元!最熱賽道再迎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