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著跨界光伏行業,低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藍光發展突然火了。
8月17日收盤,藍光發展股價再度收出了漲停板,而這已經是其本周以來收出的第三個漲停了。
根據數據統計顯示,自從8月11日以來,藍光發展的股價便開始震蕩走高,近幾個交易日更是連續漲停,截至8月17日收盤,僅僅過去了5個交易日的時間,藍光發展的股價便已經大漲了37%;而短時間內股價的連續大漲,也讓藍光發展遠離了“退市線”,擺脫了因股價低于1元走向退市的風險。
那么,為何藍光發展會突然“爆發”?這自然和其在不久之前跨界進軍光伏行業的消息有著很大的關系。
據媒體報道,近日藍光發展聯合廣東歐昊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成都歐藍光伏有限公司合作開展光伏項目,作為如今最火熱的概念之一,蹭上光伏的藍光發展自然成為資金的炒作對象;雖然藍光發展在此后便發布公告稱“尚未繳款、存在不確定性”,但卻依舊阻止不了股價的大幅上漲。
作為曾經的四川房企一哥,在2020年財務暴雷之后,藍光發展便陷入持續低迷的狀態,股價從2020年的階段高點7.46元一路下跌到了近期最低的1.28元,兩年時間股價已經跌去了超過八成;如今,藍光發展借助跨界光伏行業,股價終于迎來了久違的大漲,這個曾經的四川房企一哥能否借此“起死回生”?
“千瘡百孔”的四川房企一哥
曾經的藍光發展,被大家稱之為四川房企一哥。
從稱謂不難看出,這家在1993年成立、距今已經有29年歷史的老牌房企,其實也有過輝煌的過去。
作為四川本地房企之一,藍光發展曾經憑借著2015到2019年的飛速發展,成了當時地產行業中最亮眼的“黑馬”。根據數據顯示,在2015年銷售額只有183.7億的藍光發展,到了2019年時銷售額便躍升到了1015.4億,短短4年時間,藍光發展的銷售額便翻了超過5倍,也光速達成了“千億房企”的成就。
不過,正所謂飛得越高、越快,摔得就越狠;快速走向成功的藍光發展,則用更快的速度跌下神壇。
在成為千億房企的第二年,隨著對整個行業影響深遠的“三道紅線”出臺,此前大開大合、為求快速擴張而瘋狂舉債的藍光發展,猶如被戴上了“緊箍咒”一般,資金鏈開始越發緊張;到了2020年10月,藍光發展甚至不得不出售旗下重要資產迪康藥業和藍光嘉寶服務集團,以求緩解資金和債務壓力。
不過,隨著地產行業在2021年“一夜入冬”,“賣子”求生存的藍光發展最終還是沒能躲過暴雷的結局。
在2021年5月,藍光發展因為無力償還債務成了“被執行人”,債務暴雷也正式打響;而在隨后的幾個月里,藍光發展的多個到期債券也陸續違約,面對龐大的債務壓力,最終藍光發展只能無奈地選擇了“躺平”。
再看現在,雖然債務暴雷已經過去了一年多時間,但隨著債務越滾越大,如今的藍光發展已經是“千瘡百孔”。
從債務數據來看,截至2022年3月31日,藍光發展的負債總額仍舊高達1608億,短期負債為1504億,資產負債率則高達96.02%;而在這1504億的短期債務之中,短期借款為34.07億,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為208.9億,同一時期,藍光發展的賬上資金則僅有48.64億,兩者顯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此外,在龐大的債務壓力下,藍光發展的股價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自2020年開始便持續下滑,陰跌不止。
根據統計,在2020年1月14日,藍光發展在創出了7.46元的階段高點后便開始持續下挫,到2022年7月15日,其股價創出了階段低點1.28元,若以此來計算,藍光發展的股價跌去了八成,市值更是蒸發接近200億。
跨界光伏,股價迎來“暴漲”
8月15日,藍光發展股價突然異動,直接以“一字板”開盤。
而在隨后的兩個交易日里,藍光發展的股價繼續漲停。根據數據統計,從8月11日到8月17日,短短5個交易日的時間,藍光發展的股價已經累計大漲37%。
那么,為何藍光發展股價會突然出現異動?這背后,自然和其跨界進軍光伏行業的相關消息有著很大的聯系。
據媒體報道,近日藍光發展聯合廣東歐昊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成都歐藍光伏有限公司合作開展光伏項目,作為如今最赤手火熱的概念,蹭上光伏的藍光發展自然而然也成了資金炒作的對象。
那么,廣東歐昊集團有限公司到底是誰呢?為什么會選擇和深陷債務泥潭的藍光發展進行合作?
根據資料顯示,歐昊集團成立于2015年,實繳注冊資本金95億元人民幣,是國內頗具規模的“居家”生活服務商。近年來,集團已擁有幾十項專利,業務涉及家裝、鋁業、新材料、建材等,除了這個身份之外,歐昊集團還是光伏龍頭金剛玻璃的控股股東,持有金剛玻璃21.98%的股權,也是上市房企財信發展的參股股東之一。
此外,根據媒體報道,歐昊集團至少在全國擁有1000個社區、1000個樓盤的資源,合作房企包括陽光城、碧桂園等等,或許正是因為歐昊集團背景強大的原因,藍光發展才會選擇跟其進行合作;而歐昊集團方面,雖然目前藍光發展深陷債務泥潭,但還擁有著不少的物業,合作之后仍能擴大自己的影響規模,達到“雙贏”的目標。
不過,從最新的公告來看,藍光發展能否順利進軍光伏行業仍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在股價大漲之后,藍光發展的相關工作人員對進軍光伏行業作出了回應稱,“歐藍光伏為近期注冊,注冊資本1億元;目前,藍光發展持股比例為30%,尚未實際繳款,相關資源及技術人員尚未配備,尚無合作項目,后續存在著不確定性。”
至于藍光發展后續到底能不能順利進軍光伏行業,這或許只能讓時間給予我們答案;不過,從目前來看,“先漲為敬”的股價已經讓藍光發展減去了不少的困擾,畢竟在短期大漲之后,藍光發展的股價已經遠離了1元“退市線”,其不用再因為股價過低而擔心退市了。
藍光發展,“起死回生”?
在藍光發展股價大漲之后,許多人對這家曾經的四川房企一哥又恢復了一些信心。
那么,因為債務已然“千瘡百孔”的藍光發展,真的有機會借此起死回生嗎?我認為實現的可能性并不大。
拋去藍光發展的債務不談,從最近一段時間來看,在光伏大火之后,也有不少的企業想要通過轉型光伏實現自救。
例如去年9月,擁有30年歷史的老牌房企廣宇發展就直接剝離了地產業務,選擇轉投新能源發電賽道,而其股價在復牌后也連續拉出了13個漲停板,從最低點5塊左右上漲到了最高29.05元,表現十分亮眼。
不過再看最新的情況,廣宇發展如今的股價相較于最高點已經腰斬,業績也依舊下滑,并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
還有深陷債務泥潭的“養豬大戶”正邦科技,在今年6月中旬的時候也發布公告稱,將要進軍光伏行業,而其股價也迎來了短期大漲;但在利好過后,正邦科技的股價卻再度跌回原點,深陷債務泥潭的基本面并未因此發生變化。
從上述這些例子來看,對于一家企業而言,開展新能源業務固然是一個利好,但更多只是錦上添花,而不能直接改變其基本面,如果公司連基本的經營都不能維持下去,開展光伏業務更多也只是“紙上談兵”而已,就如正邦科技一樣,最終股價還是會跌回原點,而藍光發展自然也是如此。
再看藍光發展的基本面,除了巨額的債務之外,根據財報數據顯示,其還深陷虧損的泥潭之中。
根據財報預告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藍光發展預計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6億元左右,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43億元左右,相較于一季度而言虧損程度明顯加大。
從當下來看,在巨額的債務壓力、近乎斷裂的現金流以及巨額的業績虧損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下,進軍光伏行業顯然難以將藍光發展帶出困境,而這家曾經的四川房企一哥想要借此“起死回生”,顯然也并沒有太大的可能,如今來看,解決債務危機,恐怕才是藍光發展唯一的出路。
原文標題?:?5天股價大漲37%!昔日四川房企一哥,要借光伏“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