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行業的判斷邏輯有句話耳熟能詳:“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趕碳號將其套用在光伏——“長期看凈零,中期看規劃,短期看產能”,以此似可以概括行業周期特點。
所謂“長期看凈零”,即是凈零排放背景下的人類能源結構轉型,大概要20-30年;
所謂“中期看規劃”,是指各主要經濟體的新能源發展規劃裝機目標,如果按2030年來算,有七八年時間;
所謂”短期看產能“,是指光伏制造業的產能匹配,就是這一兩年。產能匹配、裝機規劃和能源革命,基本決定了光伏行業短、中、長期的未來。
趕碳號認為,2023年或將成為光伏企業的分水嶺,行業大概率會經歷一場洗牌。
行業歷經20年發展壯大已經相當成熟,但競爭格局仍然還沒有定型,各家企業的排名還將出現重大變化。這對于從業者而言,實在是一件大好事——這個行業仍然大有搞頭。
一方面是眾望所歸的無限“風光”,一方面是產能過剩隱憂下的跨界與擴產。新技術,新產品,新企業,新市場……機遇與挑戰并存,希望與失望同在,一切欣欣向榮,充滿著活力。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每家企業都能賺錢、賺大錢。
因為,光伏價格戰,已經開始了。這是一場選拔賽,也是一場淘汰賽。
01
歷史總驚人相似
歷史總驚人的相似。光伏圈對于“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的故事,已習以為常。最近幾年,每一輪降價周期,幾乎都是由二三線小企業率先策動的。
3月底,行業盛傳今年二季度組件價格將上漲。一方面是由于國內外終端市場的需求表現超出了預期,該漲;另外,行業受高純石英砂、EVA膠膜等輔材短缺困擾成本承壓,不漲不行。
當時,幾家頭部企業對經銷商的渠道組件價格上漲了3~8分/W。一線企業預期,全年組件價格大概率會保持在1.7元/W左右。怎奈愿望雖美好,形勢比人強。
4月6號,中石油8GW光伏組件集中采購開標。面對這120多億的大單,參與企業報出的均價是1.68元。但是,一家從來沒做過組件的電池片企業,一把就降了一毛多,報出1.57元的最低價。要知道,在2022年這樣的好年景,即使如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這樣的老司機,每瓦組件的凈利潤還不到一毛錢。這個“程咬金”是電池片行業的老三——潤陽新能源。
中石油大單總共吸引了47家企業報名,除了潤陽這樣的電池片企業外,居然出現了風機企業——明陽智能。風機行業這兩年比光伏行業還要卷,也下場干光伏了。
中石油大單中低報價只是一個序幕。4月10日,華能貴州光伏組件中標候選人公示,第一名——常州華耀光電的核算投標單價僅為1.533元/W。
4月13日,風脈能源組件集采中標公示,通威以1.596元/W的單價中標。
4月14日,核匯能的光伏組件招標中,潤陽身影再度出現。
趕碳號與多家企業交流,人們普遍認為潤陽的報價不會賺錢,而且已經將其電池片環節的利潤全部貼補在了組件上。那么會不會虧呢?筆者認為完全有可能,潤陽或許在賭未來硅料、硅片的下跌。
這個情節就像《多收了三五斗》的故事一樣,即便是光伏大年,即便是產銷兩旺,似乎只增收,不增利,一切都要重新打算。
組件這個作為整個光伏制造業最終的價值兌現出口,在“同等規模,價低者得”這種簡單粗暴的集采招標面前,沒有做任何象征性的抵擋,只能降價跑量,以價換量。
組件價格會跌到什么區間呢?
今年2月,Infolink預測,按照目前擴產計劃,2023年底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總產能都將超過800GW。該機構預計全年組件價格平均約為1.673元/W。
前不久趕碳號和一家頭部企業的朋友打了個小賭,對方認為1.6元/W是底線,筆者則認為可能會下降到1.5元/W左右。當然這只是拍腦袋,還是要相信專業機構的預測。
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