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澤鋒
編輯|楊旭然
如果要問,誰是全球光伏逆變器行業的老大?
估計很多人不知道,答案其實是——華為。
2011年,華為從通訊設備、消費電子行業悄然切入光伏逆變器領域,憑借在電子信息產業中的技術優勢,在IGBT模塊的研究中,首次以低壓驅動技術,來掌控高功率和高速開關。
憑借這一“黑科技”,華為大幅降低了制造成本。2015年,華為就問鼎全球光伏逆變器市場排行榜第一名,并蟬聯至今。
在華為內部,一些業務部門被稱作“軍團”,比如煤礦軍團、數據中心能源軍團、智慧公路軍團等。2021年底,隨著當時業務體量的增大,華為成立了“智能光伏軍團”。
雖然“軍團”部門和三大主業屬同一級別,但相比手機、電信設備,乃至時下流行的新能源汽車,華為光伏顯得極為隱秘。
即便在光伏產業整體爆發式增長的映襯下,業內叱咤風云的華為光伏,依然鮮為外界知曉。
從將自己擅長的成熟電信技術融入新能源,打破關鍵零部件桎梏,成為業界一哥,再到布局智慧光伏,華為隱秘又龐大的光伏商業帝國,很難一直低調下去。
01
進擊的華為光伏
很少被注意到的業務板塊。
得益于優秀的電力信息技術,以及歐洲光伏市場的蓬勃發展,歐洲企業曾一直占據光伏逆變器的主導地位。
德國SMA(艾思瑪)是90年代末期至21世紀前十年的絕對霸主,2007-2011年期間,其逆變器全球市占率常年保持在30%以上。
但此后,SMA先后遭遇了陽光電源掀起的成本之戰,以及華為打響的技術之戰。2014 年,華為攜組串式逆變器入局,技術迭代引發成本持續下降。中國企業在全球開疆拓土。
而人工、原材料等要素成本居高不下的歐洲企業,再也無力應對。2019年起,SMA敗走中國,宣布停止在中國區業務的運作,并將中國業務股權全部出售給當地管理層。
2021年,全球逆變器市場由中資企業主導,華為、陽光電源、古瑞瓦特、錦浪4家中國企業占據前四名,共搶下了57%的市場份額。其中,華為以23%繼續高居第一。
要知道,華為2011年才計劃瞅一瞅光伏的機會,4年后就飆升到全球首位,至今連續7年蟬聯冠軍(2022年尚未有公開數據)。?
除了進擊的速度,華為從ICT領域切入光伏逆變器產業,并通過技術迭代打破紅海競爭,引領產業發展,則更值得玩味兒。
2011年,業內掀起價格大戰。彼時,陽光電源憑借僅有SMA 56%的成本優勢,舉起價格屠刀。此后三年,集中式逆變器均價暴跌近7成,從0.8元/W銳減至0.25元/W,紅海競爭愈演愈烈。
玩家們的盈利能力持續萎縮,SMA 的毛利率此前還能維持在37%左右的高位,到2013年僅有16%;陽光電源也不例外,毛利率從2010年的50%一路下降到2013年的24%。
此時華為另辟蹊徑,于2014年首創組串式逆變器,2021 年中又發布±1500V雙極智能組串產品。
相比集中式,組串式發電效率更高、發電時間更長、電壓更高、運維成本和故障率更低,組串式產品讓華為硬生生從紅海中打出一片藍海。如今,組串式解決方案已成為行業絕對主流。有機構認為,華為的設計獨創性領先其他競爭對手兩年以上。
如今,華為又開始進行新的材料研究,布局了碳化硅二代,這將帶來IGBT、電容、電感、電阻、PCBA等面積大小全新改變。而擁有雄厚科技實力的華為有望構筑更深厚的護城河。
此前,華為光伏軍團透露,其“2021年逆變器全球發貨超過52GW,儲能系統全球發貨超過2GWh。”
而要知道,這一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才133GW(國際可再生能源署數據)。雖然尚未有2022年的出貨量數據,但從部分重大工程中標結果來看,華為依舊處于行業領先位置。
光伏板塊的進擊,也是整個華為應對國際技術封鎖的一次戰略部署。
12下一頁>